~在泰緬邊境做水力發電的故事~

瀏覽: 2744
回覆: 1
共1頁
Mem203769
發文數:36
發表時間:2004-03-27 01:23:00
在泰緬邊境做水力發電的故事
(TOPS與其他國際青年為泰國偏遠村落架設水力發電的成果)
一盞燈所照亮的不只是一間教室,更是點燃了一個偏遠村落的希望。

雨季的山區一如往常地飄著細雨,天色顯得有些昏暗。一群孩子們與幾位村民來到村落小學的簡陋教室裡,樑柱上的一盞日光燈正努力地照亮整個屋舍,眾人聚集圍坐在小黑盒子前,正盯視著那些住在盒子裡的小小人們活動的模樣,這是在泰緬邊境偏遠山區的克瑞其村裡的景象。去年,一群來自台灣、美國、泰國、馬來西亞與緬甸的志願工作者,在離克瑞其村莊不遠處的小溪流上,架設起一座簡單的小型水力發電設施後,不但照亮了村落小學的教室,且一台小電視機也帶來了許多驚喜與歡樂,村民們還可以把一個個的蓄電池充滿,用來點亮家中的那盞昏黃的小燈泡。

克瑞其村是由少數民族—克倫族(Karen)所聚居成的小部落,她位於泰國西北的踏松陽縣,距離主要公路有九公里之遠,過去必須步行三個小時才能抵達,直到年前村民們合力在山壑中開闢出一條產業道路,供四輪傳動車聯絡村外,不過一旦雨季來臨,便造成原以顛頗的泥土路更加危險難行,惟有倚賴步行才可抵達村落。山區的克倫部族仍然是以焚耕、漁獵與採集的傳統方式,辛勤地為每天的生存而努力著,但是在人口增加、耕地限制、現代化與自然災害等衝擊下,部落多已不足以維持自給自足的生活型態,便逐漸陷入貧困與匱乏的窘境。

三年前,在泰緬邊境從事難民與偏遠村落服務的台北海外和平服務團(Taipei Overseas Peace Service,簡稱TOPS),協助該村設置了第一所村落小學,不但聘任克倫族青年在村落小學裡擔任教師,並且透過工作會議、定期督導與能力建構訓練工作坊,協助這些克倫族老師不但能執行教學工作,更有能力擔負起類似社區工作者的任務,以提供緊急醫療、環境保護、公共衛生與有機農業等各項社區發展工作。

克瑞其村只是泰緬邊境偏遠山區的縮影,還有許多的村落迄今只能步行抵達,不僅尚無任何基礎建設,且欠缺公共服務的提供。像這樣的村落由於位處偏遠山區,長期來皆相當缺乏公部門資源的協助,村裡雖有簡單的供水系統,但基礎電力設備卻一直是遙不可及的夢想。一旦夜幕低垂,學童們只能在一根蠟火微弱的光照下努力完成老師所交代的作業。2002年的春天,四位來自美國的年輕大學生,在TOPS工作人員的協助下,來到了克瑞其村進行他們的畢業論文研究,規劃出了一個可行的小型水力發電計劃,並完成了一份企劃書且順利申請到了國外基金會的經費贊助,不過整個方案卻在他們回國後,延宕了近一年的之久。

2003年初,一位在長期泰國從事再生能源研究的柏克萊大學博士候選人Mr. Chris Greacen,同時也是美國大學生們的田野工作指導教師,再次隨著TOPS工作人員來到了克瑞其村協助水力發電計畫的規劃與執行。一行人揮著揮著柴刀劈出路徑,用繩索充當十米軟尺來丈量距離,帶著一個水平儀與兩支用枯枝削製成的測量棒,往叢林裡一鑽便開始測量和規劃工作。Chris不停地記錄著數據並劃著簡單的設計圖,其餘的人則是煞有其事地分工合作測量出將來水管放置的預定路線,蓄水壩的位置與搭建方式,以及發電設施的形式與確定位置。說來還真有些有趣,這樣的一行人看起來蠻像個小型的專業工程隊,不過實際上卻只是一支臨時召集成的雜牌軍。Mr. Chris以及TOPS工作人員們使用泰語、英語、華語和甲良語,同村民們四處勘查並不斷地駐足討論。

在村裡休息一晚後,我們繼續著昨天未完成的工作,但今天不一樣的是,有一群村民加入了我們的行列。將來所產生的電力將會提供給村裡小學、寺廟與路燈來使用,所以僧侶們、學校老師以及村裡長者也都加入討論與規劃的行列中。而未來將由村民們來負責所有施工的進行,而TOPS則是提供建材設備與技術指導。心想像這樣的一個水力發電的建設,如果是在台灣的話,多是由政府統籌發包後,再由建設公司來承包施工吧。

雖然在探勘測量期間,我們便發現美國大學生的預算估計有些錯誤,加上剛好碰上了美伊戰爭造成的PVC水管價格上揚,更造成了國外的贊助境費將不足以支付整個計畫的執行,加上水流過於平緩將有必要增加水管鋪設的長度,就在即將開工之前,計畫的成本與預算似乎無止盡地在增加著,但這樣的困難卻沒有澆熄這支雜牌工程隊的信心。因此, Mr. Chris先代為向贊助機構尋求增加預算的可能性;另一方面,TOPS則是以代墊及補助差額的方式開始購買各項所需的建材。我們決定同心協力一定要把這個任務完成。

雖然台灣這些年來不斷上演著核四興建與否的爭議,但是在這個我所身處在一個山區裡的小村莊,一個只能提供數十盞日照燈的小型發電裝置,卻已經是這些村民在儉樸生活中的大事,心想台灣的核電廠應該足以照亮東南亞所有的小學教室吧。由於村民們的熱切參與,使得整個水力發電設施的興建工程竟只用了八個工作天,當設備開始運轉後,便順利地提供了村落小學與寺廟的日光燈照明及電器品所需的電力。

由於克瑞其村小型水力發電設施的成功案例,在距離該村只能依靠步行約三小時更偏遠的伊威糾村落,同時也是TOPS提供偏遠教育服務的村落之一,沒想到也在數月後提出興建水力發電設施的請求。經過事前的勘查與評估後,發現該村附近約一公里處有處落差相當大的瀑布地形,是個非常適合興建水力發電設施的地點,在同社區討論與溝通後,村民們都表示非常願意配合整個方案的推動,畢竟電力對於這個村落來說,向來都只是個不可及的夢想罷了。

當第二次造訪伊威糾村時,有些意外地在村長家中發現了兩盞小日光燈座,原來是村長在上回我們來初步探勘之後,便已經迫不及待地把要裝在教室裡的日光燈從山下買來了。看到村長的這個可愛舉動,更讓我們覺得這個忙是一定得要幫的才行。

但是在方案完成初步規劃後,便得面對接著而來最現實的問題-經費來源。由於經濟不景氣造成大眾捐款的萎縮,TOPS已經沒有太多的資源來推動這個方案。經由工作人員持續上山與社區討論後,TOPS與夥伴組織--克倫族文化與環境聯盟 (Karen Network for Culture and Environment,簡稱KNCE)共同完成了一份正式的企劃書,並送交各國際組織申請經費或建材的補助。

水力發電設施雖是以無償的方式捐贈給社區,但社區同時必須要擔負起管理與維護的責任,以達到永續經營的目的,也才不至於面臨當援助團隊離開村落後,該設施便可能因缺乏維修而失去效用。針對此一問題,伊威糾村決定成立社區水力發電委員會,並共同設計出將以小額收費的方式來成立水力發電設施維修基金,同時克瑞其村也成立了相似的社區組織。並達成這個基金將做為設施維修與社區發展的共識,目的便是要將社區的資源有效的運用在社區發展工作上。

坦白來說,水力發電方案的預算並不算高,但眾人卻似乎有些地大費周章地持續溝通與討論,而經費卻依舊還沒有著落。但對我而言,這不但是社區發展工作的挑戰,同時也是可貴之處。或許有個人願意捐贈出一筆錢,然後請了個小包商上山去施工,應該是能夠很快就達到這個方案的目標--提供電力給偏遠村落。不過,卻可能會失去了村民們意見表達的過程,村民們只不過是在接受臨時且短暫的施捨,有時反而還會造成了反效果(例如破壞生態環境與傳統生活)。因此,這個社區型水力發電計畫,其實不只是在物質硬體上的提供,更重要的是在過程中的相互學習。

雖然這個方案的推動實在顯得有些瑣碎與漫長,但是村民的參與卻是最重要與最根本的,透過持續的溝通與討論過程,村民們願意親手建造出這個屬於自己村落的發電設施,並學習如何共同管理與經營這個屬於社區的公共財,而在未來將也能夠運用這個經驗來處理其他的社區公共事務。

至於我呢,則得以從這個過程中學習如何設計與推動一個較完善的援助發展方案。簡單說,就是得要花精神與花時間慢慢磨,在持續互動中逐漸地尋找出較適合的方式,因為發展工作本來就是條漫長的道路。

2003年底,眼看著預計開工的日子愈來愈近,但國外的經費贊助卻仍然沒有著落,而如果錯過了每年的1--2月的農閒期,村長的日光燈座可能就有得要再放上一年了。當TOPS決定運用特別預算來購買所需的設備與建材的同時,這個方案也順利地得到了其他從事難民服務的國際組織之各項協助,例如BBC願意提供施工期間所需的米糧,而COEER則提供公務車輛協助建材的運送,加上ZOA因為在難民營裡執行有技職訓練方案,因此不但提供專業技術人員的協助,並且幫數位受訓學員申請出營許可以參加這次難得的實習機會,還有就是一群來自美國的高中生也參與了兩天的興建工程。

因此,TOPS就有如火車頭般地,串起了一群來自不同國度的人們,並結合了不同團體的各項資源,在2004年初共同為伊威糾村水力發電而努力。首先,必須把在鎮上買到的建材載送到產業道路的盡頭,然後在接下來的數天,則是由村民們以來回徒步六小時的方式,逐件地把電纜、水管、發電機、水泥等建材扛進村裡。接著,各協助團隊再來到伊威糾村進行整個興建工程,眾人在村民大會中決定分成三個工作隊,分別負責蓄水壩、引水管、發電機及電纜線的施工。接連數日,村民們不分男女老少來協助著技術人員進行各

corner 於 2015-05-25 08:21:35 修改文章內容


商業贊助
發文數:1
發表時間:2024-04-27 03:36:21
共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