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貼]手機邁入行動商務時代

瀏覽: 1372
回覆: 2
共1頁
Default sogi
發文數:4
發表時間:2002-09-20 00:29:00
資料來源
http://news.sina.com.tw/newsCenter/tech/udn/2002/0912/10660090.html
內文:
  【黃嘉裕】   用手機付費的機制已漸趨於成熟,中國移動利用手機來買自動眅賣機的飲料,台灣大哥大也啟用手機579自動繳通話費,甚至日本也流行用手機的e-mail來進行顧客調查。
  網際網路時代,各項電子交易、付款的機制,仍被部分消費者質疑。例如,日前即發生一位拾得信用卡簽名的發票帳單的投機人,看到發票上有卡號和有效日期,就大大方方上網去消費。

  雖然這位異想天開的投機人士,成功盜用了別人的信用卡,卻讓網路上所謂的e-business或是e-commerce電子商務,出現一些安全認證上的漏洞。

  包括日本在內的先進國家,都認為由手機來購物、付款或是從事商業行為的成功機率頗大。第一是手機是隨身攜帶,不像電腦或是其他上網的步驟多,第二是手機的安全認證方式愈來愈進步,第三是手機有系統廠商按月收費 (除了預付卡外),收費機制較為完整。因此,手機的M-commerce行動商務時代已經接近。

  舉例來說,日前剛結束的上海「CeBIT Asia 2002」,中國移動通信推出利用手機在自動販賣機上購物。購買者首先需要在自動販賣機上,鍵入自己的手機號碼,2秒鐘後該手機將收到一條記載著交易密碼的簡訊,消費者繼續在自動販賣機上鍵入該密碼,就可以買到想買的商品。

  中國移動表示,此項服務將於2002年秋季正式推出。中國移動的用戶,購買商品時所需的費用,將被加算到該月的電話費中。

  不過,手機能夠購買的商品到底有多少,將是一項疑問 手機系統廠如何與業者分帳,也是項問題 消費者是否要多付出服務費呢 這都考慮行動商機成功的關鍵。

  目前看來,中國移動的手機付費,還要分兩次鍵入不同的號碼,似乎有些麻煩。今年新加坡國際電信展上,日本NTT的DoCoMo即和可口可樂合作,和中國移動的方式不同,DoCo-Mo手機必須上網到可口可樂網站,查看是否有電子錢包,再傳出一個電子條碼,由自動販賣機紅外線接受後,才能交易成功。

  不管是那一種行動商務的機制,利用系統廠商月底帳單付款,似乎是不錯的主意。譬如,在便利商店,萬一忘了帶錢,跑到自動櫃台機又遠,或是只要用幾百元即可以,拿自己的手機鍵兩次密碼,就能夠成交,算是相當方便。還能像信用卡一樣,月底才結帳,倒是一項新服務。

  台灣大哥大已經開始用手機的語音操作方式,繳交自己忘了繳的通話費。現在只要手機直撥579,先打自己的身分證號碼,用選用銀行代號 (目前約十多家,並不是很好記),再鍵入銀行帳號,即能恢復通話。這項手機繳費不必額外算錢,但並不包括外籍人士及企業用戶,且未開放信用卡使用。

  台灣大這項手機行動商務服務,算是跨前一大步,用戶不必拿著帳單,或是跑到營業據點,省事省力。一旦改進電子商務認證方式 (例如用SIM晶片卡來顯示輸入密碼,省去鍵入身分證和銀行代碼、帳號的話,就太神奇了。),將會有更多的人,願意在手機上小額付款,由系統廠商代收帳單。

  此外,日本也開始流行用手機e-mail服務,來取代在明信片上填寫地址、姓名並回答相應的問題,不必再有勞郵局寄來寄去。

  這項新的方法手機郵件取代明信片的調查辦法,已在日本女性時尚雜誌an.an玩過有獎調查,讀者可以通過手機郵件來回答問題。類似的例子還包括豐田汽車、角川書店、樂天(Lotte)、可果美(Kagome)等企業。

  有獎徵答或是顧客調查,若用明信片傳送,效果大打折扣。例如,森永乳業在6至8月底實施的一項促銷活動中,計劃贈送2萬張2,000日元一張的音樂會禮品券,如果使用明信片的話,三個月能回收20萬件就很不錯了,但使用手機,兩個月就收到380萬名應徵者。

  向森永及女性時尚雜誌等提供手機有獎促銷系統,是一家KeitaiGet(東京都港區)企業。這家公司開發出了從有獎調查應徵到應徵資訊管理的作業管理系統,KeitaiGet是去年2月由博報堂出資成立。今年度就開始賺錢,預計明年度銷售額將達到15至20億日圓。

  為何日人喜歡這種手機的有獎徵答呢 主要是KeitaiGet的服務有三大優點:第一是沒有中獎的話可馬上知道。第二是對沒有中獎者也能提供某種禮物。第三是可控制成本。

  例如,森永乳業就向未中獎的應徵者發放禮物,用戶可以獲得免費的手機鈴聲下載,讓消費者覺得沒白參加調查。這項行銷創意,值得國內圖鈴下載公司考慮,畢竟用簡訊來發出促銷活動,往往成效不好。未來,由於和信i-mode的e-mail服務最方便,倒是可以從事此項新服務,打開促銷另一扇窗。

陌生的訪客 於 2015-05-25 08:05:54 修改文章內容


商業贊助
發文數:1
發表時間:2024-05-09 01:28:19
Default sogi
發文數:4
發表時間:2002-09-20 03:48:00
以上是對行動商務正面的報導,以下提供一則負面的報導
全文:
美行動商務乏人問津

內文:
美行動商務乏人問津
CNET新聞專區:Troy Wolverton  10/09/2002




雖說「行動商務」(m-commerce)好處多多,例如用手機或其他掌上裝置即可購物或完成金融交易,但奈何消費者不捧場,已有多家大公司悄悄關閉無線服務,分析師預料會有更多業者跟進。

「我認為許多公司遽下斷語,以為無線上網必定大受歡迎,但你瞧一瞧便知,消費者的疑慮超過他們的想像。」Jupiter Research無線分析師Joe Laszlo說。


上個月,兩家大型銀行結束無線服務,雖然許多人認為無線上網很適合用來處理銀行業務,比方說客戶可上網查詢存款餘額、查閱過往交易紀錄,倘若支票跳票還會收到電子郵件通知。怎奈消費者就是興趣缺缺,迫使Wells Fargo數周前停止行動銀行服務, Bank of Montreal的行動銀行與證券經紀服務也不得不喊停。

Laszlo說,「既然這兩家大銀行已開了先例」,一些高知名度的公司或許也會檢討他們的行動商務策略。

專家指出,行動商務在美國的發展受阻,肇因於文化上和技術上的問題。

一大因素是,美國消費者通常純粹把行動電話當電話使用,不像別國人大量用手機傳送文字訊息或進行金融交易。分析師說,美國1.4億個行動電話用戶中,不到200萬人透過手機上網。美國人還是比較習慣用個人電腦上網購物。

對照下,在歐洲和亞洲,行動電話在某些地區的使用數量遠超過電腦,比例高達五比一,消費者的態度自然不同。在歐洲和亞洲,上網購物或傳送電子郵件只需掏出手機即可,不必大費周章找部個人電腦開機。歐洲有些電信公司的手機簡訊服務(SMS)生意興隆,甚至比手機通話服務更賺錢。

有鑑於此,美國若干跨國企業已開始調整自家的行動服務。以百事可樂公司和可口可樂公司為例,他們已分別和日本及北歐的行動電話製造商結盟,測試用手機選購自動販賣機商品的服務。消費者只需按幾個手機按鍵,就有汽水可喝,費用則計入電話費帳單。

亞馬遜公司無線商務專案Amazon Anywhere經理Robert Frederick表示,去年亞馬遜決定縮減美國市場的無線商務業務,轉而把業務開發焦點擺在日本的行動電話使用者。

他說:「我們主要把重心置於日本市場。那是人氣匯集之處。」他說,如今美國市場占亞馬遜無線商務業務的比重低於10%。

行動商務在美國發展遲滯的另一大因素,是手機螢幕太小。手機上網看到的網頁頂多只能顯示幾行文字連結,而光是搜尋亞馬遜或eBay就得費力按號碼鍵輸入一大串文字,每個號碼又代表三、四種字母,帶來大不如前的上網經驗。

IDC無線分析師Keith Waryas說:「介面是關鍵。網路在眼前如何呈現,會決定使用者的滿意度。」

費用昂貴也是個問題。如同傳網的全球資訊網,使用者通常也必須月繳連線費用。但無線上網用戶還必須支付按每分鐘計算的資料傳輸費,是美國消費者使用傳統網路時通常毋須支付的費用。

即便改善使用者介面並調降費用,行動商務也必須克服另一道揮之不去的障礙:安全顧慮。Laszlo說,消費者不願無線上網購物的原因,主要是對無線網路安全性缺乏信心。

潛力有待釋放


當然,還是有一群美國公司仍然孜孜不倦地投資發展行動商務技術。花旗銀行今年稍早表示,近期內該集團的一大重點投資領域便是無線技術。eBay今夏也推出的服務,讓顧客透過無線裝置輕鬆上網競標,經由電子郵件掌握最新的競價訊息,且能即時調整競標價格。

但Wells Fargo發現,仍在使用線上銀行服務的320萬個客戶中,只有2,500人登記使用無線銀行服務。發言人Wendy Grover說:「這項服務主要的使用者只是一小撮客戶。」她說,停止該服務後,極少人抱怨。

那不令人意外,因為外界對行動商務的展望已回歸平淡。IDC已大幅調降行動商務營收的預測。去年,IDC預估行動商務銷售額2002年可達20億美元,到2005年可達390億美元,但如今IDC估計今年的行動商務銷售額僅5億美元,2005年的營業額大概270億美元。

消費者對行動商務的興趣也已降溫。A.T. Kearney的調查結果顯示,過去兩年來,消費者用行動電話購物的意願已下降大約三分之二。2000年6月時,32%的手機使用者表示願意無線上網購物,到今年元月只有1%的使用者有此意願。上述數據係根據A.T. Kearney在亞洲、美國和歐洲訪問5,600名行動電話使用者得到的結果。

IDC分析師Waryas說:「行動商務不會再像1997年和1998年那樣暴增。我認為絕對有市場,但與我們兩、三年前想像的情況大不相同。」

Jupiter分析師Laszlo說:「無線領域仍大有可為,但釋放市場潛力的難度,令市場先驅始料未及。」 (唐慧文)

陌生的訪客 於 2002-09-20 03:48:00 修改文章內容


共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