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傳電信 FarEastone 討論【行動數據】商業週刊:你沒發現的革命

瀏覽: 3507
回覆: 5
共1頁
Default sogi
發文數:2712
發表時間:2003-01-08 18:06:00
資料來源:商業週刊電子報

商業週刊:你沒發現的革命

記者/黃惠娟
從筆記型電腦到智慧型手機、PDA,一直到二○○二年出現爆發式成長的LCD液晶螢幕顯示器、數位相機及寬頻無線網路相關產品,都是二○○二年支撐科技產品買氣的主角,而這股人氣更在二○○二年底的資訊月會場飆到最高點。

根據聯強國際的數據顯示,二○○二年台灣筆記型電腦第四季銷售量較二○○一年成長五七%,其中,配有無線裝置的筆記型電腦是詢問度最高的產品,寬頻無線網路產品,更較去年第四季成長達三一二%。

● 五大Hito產品引領趨勢
筆記型電腦、寬頻無線網路產品、
智慧型手機、數位相機與PDA

全球領航科技總經理江守國預估:「到二○○四年開始,九成的筆記型電腦會附無線上網(WLAN)功能。」而直接連網的智慧型手機的銷售量,較去年成長達一一七%。

而因為寬頻環境成熟,以及價格下降的效應顯現,另一項熱賣產品則為數位相機,第四季銷售較去年成長一○八%,並帶動包括販售網路硬碟空間的入口網站業者如Yahoo!、PChome等業者大發利市。

「好幾年沒有感受到這種『衝勁』了。」國內最大資訊、通訊通路商聯強國際副總經理杜書全興奮的說。他從一九九八年以後,就未曾再有過這種感動。

另一項熱賣產品,還包括惠普(HP)科技的i-Paq。剛推出的時候,就將八成市場瞄準在企業用戶的i-Paq,二○○二年更強烈感受到企業界的強勁需求。

從新光醫院的醫師及護士配備以做醫院管理、到裕民物流利用i-Paq點貨,再到房屋仲介公司配備業務人員隨時更新房屋資料,PDA成為外勤業務人員的標準配備之一。

預期這五大產品銷量仍將持續攀升,相關類股的行情也早就在股市醱酵。i-Paq的代工廠宏達國際,至今仍是股市百元俱樂部的少數成員之一;數位相機與手機相關類股是今年股市的支撐點;瑞昱因為傳出有設計無線網路晶片能力而飆漲,都是最佳案例。

手機、數位相機、寬頻無線網卡、PDA及筆記型電腦的熱賣,全都圍繞在一個概念上-行動工作;而從五大hito產品中看到一股行動競爭力的競賽,事實上也早就在企業界悄悄上演。

● 行動經濟是下一波驅動力
遲早取代PC,成為主流
微軟與英特爾都全力投入

一九七七年,迪吉多(Digital Equipment)的創辦人兼總裁歐森(Ken Olson)有句名言一直被引用至今:「沒有人會想在家裡擺一部電腦。」

就像在一九七○年代很少人能預測到,個人電腦會如電視,普及到每個家庭一樣,現階段並沒有很多人注意到「行動工作」相關產品的需求。不過,你再也不能忽視這股力量的興起。

隨著網際網路與行動裝置的便宜化、輕薄化,行動工作已成為未來職場主流。事實上,今天全世界有超過一億台電腦連上網路,卻早有超過十億支的手機在全球使用。

另一方面,利用手持式裝置連上網路所需要的裝置,譬如無線網卡、藍芽模組,或是提供手持式裝置連網的基礎設施的建置完成,譬如i-mode、無線封包整合服務(GPRS)、3G等。行動裝置取代個人電腦躍升為主流,變成時間早晚的問題。

二○○一年,企業界就看到行動商務的商機,當時以為會先由消費者端(B2C)發軔,不料市場未出現就夭折,各種聯盟也就無疾而終。

沒想到,行動裝置卻被企業界看上,餐廳、物流、醫院等仰賴員工行動工作的產業,逐漸導入行動上網解決方案。例如,漢堡王全球五百家分店就導入PDA點餐系統。

事實上,行動工作的趨勢在國外已萌芽。根據嘉德集團(Gartner group)的調查顯示,二○○二年全球的工作者中,有二五%是行動工作者;而根據Media Metrix的估計,目前有超過一千萬個美國人習慣在手持裝置上收發e-mail及上網。而顧問公司Cutter也估計,三年後,全球有近六成的員工是行動工作者。

國際大廠早就看到大勢移轉。微軟(Microsoft)總裁比爾.蓋茲(Bill Gates)早在一九九九年出版的《數位神經系統》一書中,就大談「.NET」的概念,並準備將微軟以PC為主(PC-centric)的公司,轉換為多平台架構服務(multi-platform infrastructure services company)的公司。

微處理器領導廠商英特爾(Intel),近兩年最重要的任務,也就是將自己轉換為mobile networking(行動網絡)與communications products(通訊產品)製造商。

● 通訊時代,權力核心在個人
IBM首倡「行動辦公室」
如今全球企業爭相行動化

而手機大廠諾基亞(Nokia)則嘗試將自己由手機製造商,提升為行動經濟(mobile economy)的主要玩家,想要在行動經濟出現後成為網路世界中的思科(Cisco,全球最大網路設備製造商)的企圖昭然若揭。

行動工作者是什麼樣子?為什麼這是一個難逃的趨勢?

在PC時代,權力核心是企業;在通訊時代,權力核心轉到個人。一個人夠不夠有力,變成企業能否具有競爭力的關鍵。

因此,企業將注意力轉到提升每一名員工戰鬥力上頭;而第一個被高度注意的族群,則是能直接為公司創造營收來源的業務部門。

以IBM為例,前任執行長葛斯納(Louis Gerstner)為了讓業務人員有更多時間親近客戶,他在上任後就擬定「行動辦公室」策略。

台灣IBM也在一九九六年引進。他們讓數百名業務人員分配到一具現在看來相當笨重的筆記型電腦、一支黑金剛的手機,行頭看來炫極了。但回公司後卻要搶位子才有地方可以辦公。

這立即衝擊到中階主管,因為,公司剝奪了他們的「象徵身分的小房間」,許多業務主管就在那一年離開了IBM。

不過,一年後,業務人員已習慣不回公司,客戶的滿意度也隨之上揚;而對手惠普、昇陽(Sun Microsystems)也全面跟進,至今仍是所有有意提升客戶滿意度企業的研究範本。

隨著各種隨身用科技工具的趨於輕、薄、短、小以及威力強大,透過各種科技工具的整合。提升人員獨力工作的「行動競爭力」,甚至因此改變生產或服務流程,不僅完全可能,還顛覆了過去生意模式。

● 隨身科技顛覆工作模式
聯強X-box行銷人員各配一台數位相機
全球領航則以messenger與全球開會

去年第四季開始,杜書全要求旗下X-box二十多名的行銷團隊,每人手上有一項新的配備─數位相機。搭配原來就配備的筆記型電腦,業務人員出去一趟,就等於帶著杜書全的眼睛身歷其境。「一方面可以知道行銷到底有沒有去看通路,二方面也可取得店面鋪設得如何的第一手資料。」杜書全說。

建興電子協理安志東指出,現在科技業競爭的舞台都是在跟三星(Samsung)或飛利浦(Philips)這些企業競爭,尤其是跨國的合作越來越多,譬如產品設計幾乎都運用全球各地的腦力,未來每個公司一定都要有視訊會議。

安志東以自己帶的部門有二十人來計算,若都配手機、筆記型電腦、PDA,一人不過十萬元,折舊下來一個月才幾千元。若可提高生產力,值得改變。

安志東也是行動辦公室的實踐者,他不論是在公司、回到家裡,或者到國外出差,都隨身帶著筆記型電腦。他的辦公室內沒有桌上型電腦,如今隨身的筆記型電腦就是他的辦公室。

全球領航科技是一家提供無線上網解決方案的公司,位於新竹總部的辦公室內不僅早就無線化,各項資訊通訊設備也都善用科技創新。

全球領航科技的人跟大陸公司人員開會,都透過messenger(微軟的即時通訊軟體),架上一個camera(攝影機)及麥克風,就可以一對一開視訊會議,還是免費的呢!一個月至少省下幾十萬元通訊費。

在無線上網越來越普及的今天,未來只要帶著下載messenger軟體的筆記型電腦,到世界各地出差,坐在咖啡館打開筆記型電腦,就可以跟地球另一端的客戶進行視訊會議。「不必買一套十多萬的視訊會議儀器,還可以帶著你個人的視訊會議全球跑。」全球領航科技總經理江守國說。

(後續......)

阿文 於 2016-05-28 17:34:55 修改文章內容


商業贊助
發文數:1
發表時間:2024-04-25 21:36:14
Default sogi
發文數:2712
發表時間:2003-01-08 18:07:00
(接前頁........)
● 買氣引爆的原因有三︰
寬頻環境成熟、價格下跌、技術進步
無線技術更是家電上網關鍵門檻

然而,為什麼使用者都不約而同的選在二○○二年添購這些行頭?

第一個原因是,寬頻環境的成熟。根據中華電信、和信超媒體、東森等國內寬頻業者的資料顯示,二○○二年底,全台灣六百萬戶家庭中約有三分之一開始採取寬頻上網。

其次,是各項產品價格快速下跌。二○○二年熱賣的五大產品當中,每一項產品的價格都比去年同期大幅下降,其中如無線網卡的價格雖高,但網卡從二○○一年初的三千元下降到二○○二年底的一千三百元左右,跌幅超過一半。

第三是技術的進展。就像摩爾定律(Moore’s Law)在半導體界驅動晶片效能革命,使電腦得以在二十五年內普及到家庭當中一樣,產業界正密切觀察行動產業界的摩爾定律─以一位德儀工程師Gene Frantz命名的金氏定律(Gene’s Law),亦即積體電路耗電量每十八個月會縮減。

若果真如此,則不論是手機、PDA或數位相機等手持式裝置,對電池的耗電量也會越來越低,因此也更能設計出更輕、更小的手持裝置。

此外,無線相關技術的進展,更是讓很多產品設計的觀念改變。杜書全就認為,無線技術的發展對產業會是個里程碑(milestone)︰「電腦是不是不用設計在電話旁邊?家電是不是也可以上網?就因此有了可能。」

資策會通訊分析師葉永泰指出,網際網路結合手機的網路環境,移動工作成為可能,並將人類從固定空間中解放出來。「這原來就是人類的基本需求,只是大家將它壓抑住。」葉永泰說。

● 連律師也不能安坐辦公室
謝穎青把律師逼出去外頭拜訪客戶
「所有事情不是從回辦公室開始的」

由於行動工作者工作形態的崛起,這股趨勢意味著什麼改變?

寬頻環境允許企業或知識工作者,利用高超的科技工具整合能力,提高個人或自身的競爭力,成為下一波企業決勝的關鍵點。也因為如此,還未意味到這股浪潮已經近在咫尺的工作者,不免要成為第一波的「受害者」。

首先,個人工作者首先要面臨對「工作」與「報酬」定義與思維的改變。

因為大環境不景氣,一個月前,太穎律師事務所主持律師謝穎青,下了一個「獨裁」的指令,將事務所搬到台北市鬧區仁愛路圓環。

對此命令,三十名員工卻愁容以對,因為新辦公室的面積不再有律師專屬辦公室,一聲令下,新的辦公室改頭換面成為行動辦公室。

三年前,謝穎青將事務所搬到一個有三百坪的大辦公室,但人雖是在同一個空間,溝通卻變少了。「個別辦公室變成堆積資料的地方。」現在,新辦公室面積只剩四分之一,單月房租成本少了八成。

更重要的是,原來守在氣派房間等當事人上門、高高在上的律師,不僅回事務所要自己找辦公桌,還要要跟客戶一樣,丟掉沉重的公事包與六法全書,改帶筆記型電腦主動拜訪客戶。

「改成行動辦公室之初,有個律師告訴我,他一個早上晃盪了兩個小時。」謝穎青說明這件事對一向自居為知識貴族階級有多大的衝擊。他們一向以為自己用力工作、逐步往上爬,就是有朝一日要擁有一個象徵權力的氣派事務所內的氣派個人辦公室,卻沒發現客戶是分秒必爭,「所有事情不是從回辦公室開始的。」他說。

●行動化後的管理更嚴格
日盛趙永飛要求員工加裝messenger
「每個人幾點上班我都知道」

其次,管理者的管理模式也會面臨挑戰。

對很多人來說,留在辦公室的唯一意義是讓別人看見自己有在工作,但行動辦公室要挑戰的是時間運用的哲學,以及打破工作是「計時報酬」的過時想法。

日盛金控總經理趙永飛桌上有兩台電腦,他要求每個人的電腦,或筆記型電腦都要下載微軟的messenger軟體,其中,公司的「重點人物」,趙永飛還要求他們必須安裝麥克風和攝影機,以隨時隨地可以線上溝通。

「在什麼地方工作不重要,重點是每個人幾點上班我都知道。」打開趙永飛的messenger,一長串的名單中,兩個女兒名字赫然在列,晚上加班時還可在線上跟女兒對話。

謝穎青也指出,他自己也沒有專屬辦公室,不過,改成行動辦公室後,他到辦公室的時間反而增加了,因為,改成行動辦公室不是人員都放到外頭去就好了,他必須坐鎮辦公室協助兩個部門的運作,即內部call center的功能要建立,以及MIS的功能要發揮。

Call center是要讓客戶來電時,能在第一時間找到對的人處理;而MIS則是協助每一個人員更能靈活運用科技管理。「我現在只要看每個月電話費的明細,就可以知道每個律師花多少時間在不同當事人,不管他們從家中還是外面打電話。」謝穎青說。

雖然開始有企業願意花錢投資在企業的M化(mobile,指行動化),不過,就像e化不代表競爭力一樣,M化同樣也只是一個起點。

● M化只是起點,不代表競爭力
改變生產流程或服務模式才是重點
擁有蒐尋並整合資訊的人最能存活

根據麥肯錫(McKinsey Global Institute)的研究,美國企業的生產力的提升,並非科技支出的增加,而是企業生產貨品或服務模式的改變。「只有IT投資伴隨管理創新,並因此而改變了做生意的方法,才能提高生產力。」麥肯錫的合夥人James Manyika說。

自己是資訊背景出身的趙永飛也指出,早在三年前WAP(無線應用產品)風行時,公司的資訊人員在資訊展上很興奮的展示他們新開發的手機下單,按鍵、選單、輸入、再下一頁、再按鍵選單等手續。

經過不下十幾道程序後,最後,趙永飛跟他們說很好,但不必再繼續開發了。他說︰「我一通電話就能完成的事,為什麼要透過這麼複雜的程序完成?」

「科技就像碗一樣,你不必知道是怎麼做出來的,只要知道怎麼好用就好了。」趙永飛認為,擁有蒐尋並整合資訊的人,是最能在未來世界存活的物種,但並不需要為了科技而科技。

彼得.杜拉克(Peter Drucker)在《二十一世紀的管理挑戰》一書中曾表示,過去一百年,已開發國家的領導地位,取決於勞力工作者的生產力,現在任何國家、任何產業、任何企業,都能夠應用泰勒(編按︰將工作流程細緻分割,每人只負責單一流程,以提高效率)的方式來訓練、組織,增加工作者的生產力。

從今天起,未來的五十年,世界舞台的經濟領導地位,將會移轉到能最有系統、成功提高知識工作生產力的國家。而在電腦普及二十五年來,社會學家也逐漸擔心「數位落差」的問題,其關鍵也在於擁有整合科技工具能力的國家或區域,掌握與分析資訊的能力明顯較未能掌握科技工具的國家或區域來得高。

■當世界網路逐漸由個人電腦走向行動裝置時,如何善用行動裝置穩居數位光譜的頂端?從現在就得開始行動。

阿文 於 2003-01-08 18:07:00 修改文章內容


Default sogi
發文數:2712
發表時間:2003-01-08 18:14:00
另外一篇相關報導:
====================================================
資料來源:http://epaper.pchome.com.tw/archive/last.htm?s_date=last&s_code=0041

商業週刊電子報:行動辦公室讓客服時間增加五七%

文/吳修辰
民國九十年九月十七日﹐臺灣四百年來雨量最豐沛的納莉颱風﹐讓臺北市忠孝東﹑西路成了一條運河﹐也讓附近的辦公大樓及捷運昆陽站﹐停擺了一個星期﹐無法正常運作。

九月十八日﹐當時IBM經銷事業處副總經理丁瑞麟﹐開著車到了忠孝東路五段旁的IBM大樓。IBM大樓因為水淹及一樓﹐整棟大樓發電機損壞﹐員工一個星期無法正常上班。他立即折返回家﹐打開家中的電腦繼續工作。

丁瑞麟只是當時全臺灣IBM一千兩百多名員工﹐自動回家上班的例子之一。即使辦公室無法使用﹐對IBM人來講﹐在家工作或其他地方工作﹐已經成了習慣。

這一切改變﹐則是從八十五年臺灣IBM採用行動辦公室(mobile office)開始……

八十五年﹐臺灣IBM是全臺灣第一家採用行動辦公室概念的資訊公司。當時臺灣IBM投資了新臺幣一億三千二百萬元﹐更新軟﹑硬體設備﹐並為業務員及工程師配備ThinkPad筆記型電腦﹑呼叫器及行動電話。

「當時的行動電話雖然是黑金剛型的大手機﹐但已經是最先進的配備了。」在IBM待了三十年的人力資源部副總經理柯火烈說。

●IBM執行長葛斯納實施行動辦公室
目的﹕增加服務客戶時間

臺灣IBM將必須常在外面跑的業務員﹑維修工程師座位改成行動辦公室後﹐平均三個人只留一個位置﹐每人每個月可省下三千元以上的租金成本。
當時臺灣IBM推動行動辦公室﹐很重要的原因是﹐看到韓國IBM推行行動辦公室後所獲得的成果─增加四○%與客戶接觸時間﹑客戶滿意度提升六三‧七%﹑六六%員工感覺工作效率提升﹑節省四三%的空間。
從IBM開始﹐到現在的惠普(HP)科技﹑昇陽電腦(Sun Microsystems)等大型資訊公司﹐都已經實施行動辦公室的建置。這種強調移動式環境﹐以增加員工工作效率﹐進而提升公司整體效率的概念﹐早在三年前網路狂飆時代就已經相當盛行。
但當美國那斯達克(Nasdaq)還未飆上五千點前﹐臺灣IBM開始實施行動辦公室的概念﹐就是已在二○○二年底退休的IBM執行長葛斯納(Louis Gerstner)任內推廣的e-Business觀念所延伸而來。
從納貝斯克(Nabasco)菸草公司空降到IBM的葛斯納﹐在IBM執行長任內的首要任務﹐就是飛遍全球四十個國家﹐多方蒐集客戶對未來資訊科技的需求。
葛斯納從一九九五年開始推廣e-Business﹐要求IBM必須為客戶服務增加競爭力。因此﹐IBM在推廣行動辦公室時﹐著眼點並非節省租金成本﹐而是「增加客戶接觸時間」。
現在專門為IBM業務人員提供行動辦公室相關配套服務的IBM銷售營運部處長林獻仁表示﹐中國生產力中心曾經針對行動辦公室做過調查後發現﹐大部分企業失敗的因素﹐都是企業主認為買了科技設備﹑建設系統﹐減少租金成本後﹐就能提升工作競爭力。
這些現象﹐最常發生的就是兩年前因應網路而起的.com熱潮。在IBM實施行動辦公室四年後﹐臺灣網路熱最盛行的二○○○年六月﹐臺灣惠普才引進行動辦公室﹔十月底﹐臺灣昇陽也跟著實施了相同概念的動態工作環境。
這些行動化概念﹐讓手上握著大筆熱錢的.com熱中投資科技設備。它們流於盲目追逐最新科技應用﹐忽略了科技應與企業核心價值及管理方式結合﹐因此實際上並未發揮效益﹐造成行動化辦公室失敗的例子比成功的多。
林獻仁分析﹐以前的.com甚至比IBM還要e化。也有許多.com﹐配備最先進的行動化辦公室設備﹐但它們最後無法提升競爭力的原因就是﹐缺乏行動化後必須提升管理運作制度革新﹐及員工所需資料的知識管理能力。

●挑戰一︰革新管理制度
初期引爆一波中階主管離職風

管理制度的革新﹐是IBM行動辦公室的第一項挑戰。在導入動態職場工作觀念開始﹐雖然IBM業務員配備最新科技產品﹐表面上可省下成本支出﹐實際的業務效率提升還是有限。
以當時帶領IBM三百多人資訊服務事業群的柯火烈為例﹐他出門拜訪客戶時﹐還是得帶著大型主機的書面目錄﹐筆記型電腦不過只是收發電子郵件及製作文件的工具而已。
推動行動化辦公室的初期﹐在當時柯火烈心中的感覺是﹐不過就只能「節省租金成本」﹐並沒有太多的好處。不僅如此﹐八十五年的行動辦公室﹐讓臺灣IBM還經歷了一波中階經理級主管的離職潮﹐為IBM帶來了不小的衝擊。
當年﹐才剛升上經理八個月﹐正享受著中級主管個人房間辦公室沒多久的業務開發暨解決方案行銷經理林獻仁﹐就在上級推動行動辦公室的作法下﹐將他的辦公室硬生生拆掉﹐讓他與一般同仁共享無隔間﹑搶位子的行動化辦公室環境。
「行動化辦公室第一個衝擊到的對象就是中階主管。」林獻仁指出﹐在IBM這個龐大組織中﹐所有員工努力多年﹐所企求的就是「擁有一個小房間」。但室﹐他們努力多年後﹐「象徵身分的小房間」突然不見了﹐許多經理級主管就在那年離開IBM。
缺乏對中級主管的心理建設﹐是臺灣IBM初期導入動態工作職場最大的傷害。當時負責金融事業的林獻仁還經常被所負責的銀行客戶揶揄︰「你也沒辦公室啊﹖乾脆來我們公司上班好了﹐我們準備一間大大的主管辦公室給你﹗」當時其他的資訊業者如惠普﹐也對IBM的行動辦公室保持觀望的態度。

●挑戰二︰管理風格從威權式變團隊式
引進Internet﹐效率才真正展現

「我大概花了一年的時間﹐才完全適應這種沒有個人辦公空間的行動辦公室生活﹐」在IBM十七年的現任軟體事業群副總經理丁瑞麟指出﹐其實mobile office是一套很大的劇本﹐「不只需要系統的建置﹐更重要的是﹐員工觀念的改變。成本的節省只是表象。」
從拆掉主管辦公室開始﹐IBM即打算將企業文化與管理觀念轉變成人性化管理模式。在這個轉型的過程中﹐IBM也發給員工有關動態工作職場的教戰手冊﹐讓管理制度來幫助員工適應全新工作習慣所帶來的衝擊。
下轄八十多名員工的丁瑞麟說﹐從行動辦公室開始﹐主管的管理風格要從過去威權式的體系﹐轉變成團隊式的戰鬥力﹐主管與部屬間變成像是「教練與球員」間的關係。
現在IBM的組織結構呈倒三角形結構﹐即基礎人數最多的業務員在上﹑越高階的主管在下﹐IBM主管越來越平民化。因此﹐即使丁瑞麟手下的員工平時有四分之三都在外頭工作﹐業務仍能不斷推動。丁瑞麟通常透過電子郵件及公司內部網站觀察部屬的工作狀況。
IBM雖然從八十五年引進行動辦公室﹐但許多資訊仍只靠企業內部網路(Intranet)﹐直到八十七年才真正引進網際網路(Internet)﹐方便業務員在外取得所需資訊。
從這個階段開始﹐IBM業務員才不再帶著書面產品資料向客戶介紹。這時期也才是IBM行動辦公室效率真正起飛的一年。
兩年前﹐從固定座位辦公室的組合國際(CA)到IBM擔任軟體事業處高級業務專員的趙婕妤說﹐現在的她幾乎都在客戶﹑合作夥伴的公司上班。
每當需要公司資訊時﹐只要有電話線﹐就可以上網立即找到所需資源。這是過去的固定座位辦公室所無法提供的快速功能﹐也讓她比起其他競爭對手﹐能為客戶更快提供資訊。
而且行動辦公環境使用過後﹐就得收拾乾淨﹐讓趙婕妤的生活作息變得更有效率。她從過去在組合國際只管一個產品線經銷商﹐現在得負責三種以上解決方案﹐但工作時間卻不會因而拉長。

(後續還有..............)

阿文 於 2003-01-08 18:14:00 修改文章內容


Default sogi
發文數:2712
發表時間:2003-01-08 18:16:00
(接前一頁...........)
●關鍵︰提供強大知識管理工具
抓住客戶服務核心﹐就能成功

這就是IBM在行動辦公室背後﹐提供員工強大知識管理工具的特色﹐而非只是純粹的辦公室內部e化。
兩年前曾是前宏網集團總經理雷輝特別助理﹐現任IBM租賃事業部高級業務專員的王保章﹐由於屬於配合業務單位﹐以提供客戶所需分期付款等租賃服務﹐因此每個專案都得跟不同業務單位合作。
王保章表示﹐因為每個案子遇上的狀況都不同﹐當碰到從沒有合作過的案子時﹐IBM內部的知識管理資訊﹐讓他可以上網查詢全球IBM相類似的成功案例﹐讓他因此節省了企畫案時間達四○%以上。
為了做好員工知識管理﹐IBM業務員每個星期都必須要上網登錄手邊業務合作案的最新進度﹐同時每個成功案例都要上網傳至資料庫﹐以方便其他全球各地員工查詢。
在動態工作職場的管理方式中﹐最重要的就是資訊取得方式的改變。以客戶服務導向為訴求的IBM﹐曾經對員工資訊取得方式進行調查﹐在一九九七年時﹐有六○%員工是從同事取得資訊﹔到了二○○一年﹐這六○%已經變成從內部網路取得﹐排名第一位。這顯示出資訊的取得﹐對行動工作者才是最重要的東西﹐而非純粹科技產品的使用。
不過﹐就IBM實施七年來的經驗分析﹐並非像IBM這樣的跨國企業才有資格mobile。林獻仁指出﹐臺灣中﹑小企業是最有彈性的組織﹐也最適合落實行動辦公室的概念。只要找出公司核心價值﹐將這部分與最直接相關的員工連結﹐再逐步改善管理﹑供應鏈及內部流程。最後﹐就能將效果呈現在客戶眼前︰「抓住服務客戶這個核心﹐才是mobile的成功關鍵。」
一九八五年時﹐IBM員工高達四十一萬人﹐營收為五百一十億美元(約合新臺幣一兆六千八百三十億元)﹐幾乎全為大型主機的硬體收入。

●效益︰服務業務營收大幅成長
客服時間增加五七%

到了二○○一年﹐IBM員工人數降至三十一萬六千人﹐營收則成長八百五十九億美元﹐其中四一%來自需要龐大人力的資訊服務業。
這也顯示出﹐葛斯納當初強調「為客戶服務而行動化」的確帶來了實質的效益﹐而非像網路盛行時期﹐只著重新科技的運用﹐而需要有整體配套的改變。
就像.com終究得回歸基本面一樣﹐林獻仁說﹐.com只是工具﹐並非是賺錢的根本﹐行動辦公室也只是工具﹐也並非是賺錢的理由。真正的行動化必須抓住企業核心﹐為了客戶服務而行動化﹐加強效率﹐才是真正的mobile。
目前臺灣IBM有六百二十人採用行動辦公室﹐二○○二年統計的客戶服務時間增加了五七%﹐也就是原來若只服務客戶一小時﹐現在則增加至一‧五小時的時間﹔在相同人力沒有增加下﹐相當於每一百個業務人員﹐卻貢獻了一百五十個業務人員的服務時間。
雖然達成了服務客戶的目標﹐但是這些採用行動辦公室的IBM員工﹐卻無法像其他七百五十人擁有固定座位的IBM員工一樣﹐將辦公室布置成生活中的第二個家﹐「無法放著家人照片﹑美麗的盆栽與小東西。」趙婕妤說。
而且﹐趙婕妤可能在網路上碰到老闆丁瑞麟的時間比實際見面的時間還要長﹐次數也更多。晚上十點到十二點間﹐是丁瑞麟工作精力最旺盛的時候﹐這時候其他業務員總會收到丁瑞麟發的電子郵件。
這就是行動化工作職場所產生的現象﹐即使回家﹐也像在上班﹐已沒有所謂「職場」的區別。

■雖然使用行動化辦公室後﹐可以大大提升每個員工的競爭力﹐也讓生活更彈性﹐但最後得利的到底是誰呢﹖「那還用問﹖當然是IBM囉﹗」丁瑞麟說。

阿文 於 2003-01-08 18:16:00 修改文章內容


Default sogi
發文數:4
發表時間:2003-01-13 01:36:00
這幾篇節錄的好..............值得一看.......

陌生的訪客 於 2003-01-13 01:36:00 修改文章內容


共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