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發文數:2712
發表時間:2002-11-24 10:30:00
發表時間:2002-11-24 10:30:00
資料來源:http://money.chinatimes.com/news/china/m91b2303.htm
中網理財:大陸手機政策 信產部將進行調整
白德華/綜合報導 九○年代初期為發展手機業,中共信息產業部引進家電業成功的發展模式,走出一條由大量引進到消化、吸收再自行開發的路,但經過十年後,包括海爾、康佳、TCL等家電大廠投資逾百億(人民幣,下同)資本開發各式手機,似成效有限,以致信息產業部近期將針對該政策進行調整。
目前,中國有一.九億手機用戶,且還在以平均每月五百五十萬戶左右的速度增長;手機毛利遠高於傳統家電,部份銷售暢旺的手機毛利在兩成以上,而彩電要求五%的利潤都是一種奢望。儘管沒有精確數據,但一位專家向「財經時報」表示,家電生產商在手機生產、研發、銷售及宣傳上的投資估計近百億元,但這百億資金並沒有實現多少利潤。
「當初批准家電企業進入手機生產,是希望在手機生產上重複家電生產成功的經驗,走一條由大量引進到消化、吸收再到自行開發生產的路子。」一位信息產業部官員說,但從目前效果看,企業自身研發不足、關鍵部件受制外資、短期盈利壓力大,已使願望難以實現。目前,大陸家電著名企業康佳、海爾、熊貓、TCL、寧波奧克斯、澳柯瑪已紛紛進軍手機製造,藉以擺脫家電業幾乎無利可圖的困境。先前,大陸政府曾向東信投入五千萬元研發國產手機,並直接促成廈華移動通訊公司的組建。
由於是「八五計劃」攻關的一環,中共從九一年就動手研製國產手機。九九年,中共國家計委和信產部拿出四億元國債發行收入用於扶持國產手機生產,並首批確定東信、中興、廈新電子、海爾、南方高科、TCL、波導、康佳、中科健等九家定點企業。其中,家電企業佔佔了四席。
自九八年起,廈華開始著手GSM手機的研發,九九年提出將手機、電腦兩大業務列為和彩電生產並重的支柱。至今,公司已先後投入二億多元用於手機專案。
海爾更早時和香港中建集團聯手推出兩條行動電話全自動SMT生產線和六條裝配線,是中國第一條可同時生產GSM和CDMA相容行動電話的生產線。據保守估計,已建成第一期工程年生產能力可達四百萬部,而隨著SMT生產線增加到四條,年產量將達到一千萬台。據說近期雙方還要追加投入三千萬元。
此外,第一家宣佈量產CDMA手機的中國企業海信集團,於前年提出構築3C家電、通信、IT產業轉型構想,現在其手機專案總投資達到四億元,約占其淨資產的二○%。
而創維總經理黃宏生今年七月也曾向「財經時報」透露,打算花十五億元進軍手機,目標是3G。創維一位高層人士透露,該公司現在至少和五家擁有手機生產牌照的大陸企業在談,預計未來三個月內會達成協定。
然而,家電生產商真的都能借手機翻身嗎?最近,海爾青島通訊把今年手機銷售數量預期從原來的六百萬台大幅調降至二百三十萬台。集團主席張瑞敏說,原因在於國際市場出現變化,海爾所設計的手機款式已不適合,預計今年出口量只能達到三十萬台,大陸市場上三百六十萬台的銷售預計也被迫降低為二百萬台。
最先涉足手機投資的廠家廈華也是一例。由於手機業務一直虧損,它再次減持自己與聯想合資成立的手機生產公司中的股份,持股比例降至一九.二%,大有向家電業回歸之勢。家電業進軍手機的惟一優勢在於其多年的市場經驗及通路,然而進入手機業後原有的營銷經驗幾乎派不上用場。比如,海爾就沒能在市場上打響任何一款手機。看到近期家電為主業的手機生產商情勢,大陸信產部已計劃調整政策做為因應,否則重複及盲目生產,將有可能使未來手機業步上家電業巨虧的後塵。
中網理財:大陸手機政策 信產部將進行調整
白德華/綜合報導 九○年代初期為發展手機業,中共信息產業部引進家電業成功的發展模式,走出一條由大量引進到消化、吸收再自行開發的路,但經過十年後,包括海爾、康佳、TCL等家電大廠投資逾百億(人民幣,下同)資本開發各式手機,似成效有限,以致信息產業部近期將針對該政策進行調整。
目前,中國有一.九億手機用戶,且還在以平均每月五百五十萬戶左右的速度增長;手機毛利遠高於傳統家電,部份銷售暢旺的手機毛利在兩成以上,而彩電要求五%的利潤都是一種奢望。儘管沒有精確數據,但一位專家向「財經時報」表示,家電生產商在手機生產、研發、銷售及宣傳上的投資估計近百億元,但這百億資金並沒有實現多少利潤。
「當初批准家電企業進入手機生產,是希望在手機生產上重複家電生產成功的經驗,走一條由大量引進到消化、吸收再到自行開發生產的路子。」一位信息產業部官員說,但從目前效果看,企業自身研發不足、關鍵部件受制外資、短期盈利壓力大,已使願望難以實現。目前,大陸家電著名企業康佳、海爾、熊貓、TCL、寧波奧克斯、澳柯瑪已紛紛進軍手機製造,藉以擺脫家電業幾乎無利可圖的困境。先前,大陸政府曾向東信投入五千萬元研發國產手機,並直接促成廈華移動通訊公司的組建。
由於是「八五計劃」攻關的一環,中共從九一年就動手研製國產手機。九九年,中共國家計委和信產部拿出四億元國債發行收入用於扶持國產手機生產,並首批確定東信、中興、廈新電子、海爾、南方高科、TCL、波導、康佳、中科健等九家定點企業。其中,家電企業佔佔了四席。
自九八年起,廈華開始著手GSM手機的研發,九九年提出將手機、電腦兩大業務列為和彩電生產並重的支柱。至今,公司已先後投入二億多元用於手機專案。
海爾更早時和香港中建集團聯手推出兩條行動電話全自動SMT生產線和六條裝配線,是中國第一條可同時生產GSM和CDMA相容行動電話的生產線。據保守估計,已建成第一期工程年生產能力可達四百萬部,而隨著SMT生產線增加到四條,年產量將達到一千萬台。據說近期雙方還要追加投入三千萬元。
此外,第一家宣佈量產CDMA手機的中國企業海信集團,於前年提出構築3C家電、通信、IT產業轉型構想,現在其手機專案總投資達到四億元,約占其淨資產的二○%。
而創維總經理黃宏生今年七月也曾向「財經時報」透露,打算花十五億元進軍手機,目標是3G。創維一位高層人士透露,該公司現在至少和五家擁有手機生產牌照的大陸企業在談,預計未來三個月內會達成協定。
然而,家電生產商真的都能借手機翻身嗎?最近,海爾青島通訊把今年手機銷售數量預期從原來的六百萬台大幅調降至二百三十萬台。集團主席張瑞敏說,原因在於國際市場出現變化,海爾所設計的手機款式已不適合,預計今年出口量只能達到三十萬台,大陸市場上三百六十萬台的銷售預計也被迫降低為二百萬台。
最先涉足手機投資的廠家廈華也是一例。由於手機業務一直虧損,它再次減持自己與聯想合資成立的手機生產公司中的股份,持股比例降至一九.二%,大有向家電業回歸之勢。家電業進軍手機的惟一優勢在於其多年的市場經驗及通路,然而進入手機業後原有的營銷經驗幾乎派不上用場。比如,海爾就沒能在市場上打響任何一款手機。看到近期家電為主業的手機生產商情勢,大陸信產部已計劃調整政策做為因應,否則重複及盲目生產,將有可能使未來手機業步上家電業巨虧的後塵。
阿文 於 2016-05-28 17:34:49 修改文章內容

商業贊助
發文數:1發表時間:2025-08-25 19:2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