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生活討論Gartner 受數位經濟帶動 2015年澳洲科技支出將增加4.1%達787億澳元

瀏覽: 868
回覆: 0
共1頁
發文數:17525
發表時間:2014-11-27 09:05:52
Gartner:受數位經濟帶動 2015 年澳洲科技支出將增加 4.1% 達 787 億澳元

國際顧問暨研究機構 Gartner 預測,主要受數位工業經濟所帶動,2015 年澳洲與紐西蘭的科技產品與服務相關支出分別將達到 87 億澳元及 116 億紐幣。至於亞太地區,Gartner 預估,2015 年科技支出將成長 7.4%,達 8,110 億美元,全球科技支出也將因為企業爭相擁抱數位經濟而達到 3.9 兆美元。

儘管紐澳地區 58% 企業資訊長(CIO)預期科技支出將持平甚至下滑,澳洲 2015 年科技支出仍可望成長 4.1%(2014 年成長 1.75%),紐西蘭也看好有 2.9% 之增幅(2014 年成長 1.2%)。

Gartner Symposium/ITxpo 近日於澳洲舉行,席間 Gartner 資深副總裁暨全球研究部門負責人對與會逾 1,500 名資訊長及 IT 主管表示,以上預測顯示 IT 支出權力將出現重大變化,相關支出的需求與控制權將逐漸由 IT 部門轉移到更接近客戶的數位業務部門手中。

Sondergaard 進一步表示:「目前全球 IT 支出已有 38% 屬於 IT 以外範疇,投入數位業務的金額高得不成比例,到 2017 年比重將超過 50%。這就像在企業內部設有數位新創事業,包括行銷部門、人資、物流與銷售,各業務單位運作有如科技新創事業。澳洲與紐西蘭的創意與設計能力日益受矚目,吸引國際知名業者前來尋找購併標的。企業必須深入了解此一趨勢,並加以利用轉為自家競爭優勢。」

根據 Gartner 預估,目前已有 50% 的科技業銷售人員跳過 IT 部門,直接接觸業務單位主動推銷產品。在流動的數位世界中,有數百萬名銷售人員、數十萬經銷商及通路合作廠商正在尋找新的金流,尋找需求孔急的買家。

數位工業革命

Sondergaard 指出,目前有多項因素開始發揮作用,對商業環境造成帶來永久的結構變化。

數位商業經濟正對全球 IT 產業造成極大影響。自 2013 年以來,已有 6.5 億個實體物件連上網路。3D 印表機市場達到 10 億美元規模;汽車當中有 10% 可以連網;企業資料長(Chief Data Officer)與數位長(Chief Digital Officer)職位數量亦倍增。預料 2015 年上述數據都將再增加一倍。
根據 Gartner 定義,數位商業指能結合虛擬與實體世界的新型業務型態,足以改變物聯網(IoT)時代的製程與產業運作方式。

Sondergaard 說:「今年全球企業花費在物聯網相關設計、建置與作業的經費超過 400 億美元。所有設備的每一個部分、任何有價值的東西都會裝設嵌入式感測器。這代表到了 2020 年,各大資產密集企業所擁有的 IP 可定址物件數量將超過 50 萬個。」

數位商業趨勢下的熱門技能

數位商業將以各種不同方式影響就業市場。到了 2018 年,數位商業所需業務流程工作人員的人數將減少 50%,但同時數位相關職務數量也將暴增 500%。

目前企業資訊長必須增僱或外包的熱門技能包括:
  • 行動技術。
  • 使用者體驗。
  • 數據科學。
三年後,最熱門的技能則為:
  • 智慧機器(包括物聯網)。
  • 機器人。
  • 自動判別。
  • 數位商業倫理。
未來七年,新型態專業職缺將大幅增加。最熱門的數位職務包括:
  • 整合專家。
  • 數位商業架構師。
  • 監管分析師。
  • 風險專業人員。
Sondergaard 向與會資訊長表示:「公司內部有如新型數位新創企業的業務單位,對資料分析師、軟體開發人員與雲端廠商管理團隊的需求若渴,且雇用相關人員的腳步通常早於 IT 部門。這些單位還可能嘗試採用智慧機器,利用 IT 部門所沒有的專業技術。」

他指出,「企業現在就必須為 2020 年數位部門需求預先儲備人才。這不只是為了數位技術部門,而是為了整個企業。人才是企業在數位領域取得先機的關鍵。必須建立信譽,打造出雙速、雙模態的 IT 部門。」

邁向雙模態組織架構

雙模態 IT 架構能彌補 IT 部門能力所及與企業實際需求之間的數位鴻溝。模式 1 較為傳統,支援系統必須可以預料且安全可靠(一如優良 IT 部門之特質)。模式 2 則非屬連續,且強調機動能力與速度(一如新創企業),因為破壞創新可能隨時發生。

Sondergaard 以智慧機器為例以強調數位商業可能造成的破壞創新。智慧機器逐漸崛起,成為科技當中的「超級階級」(super class),能執行各式各樣的實體與智慧任務。舉例來說,近年來學校已開始利用電腦為考試計分,現在甚至用來為論文、還有需要分析的非非系統化的考試打分數。

Sondergaard 接著指出:「利用機器評分不只更為準確,事實上學生也會更努力撰寫論文。其他的專業任務也相去不遠:財務分析、醫療診斷與資料分析相關職務也都會受到影響。知識相關工作都將逐漸自動化。」

智慧機器人未來不只出現於製造業廠房執行實體作業,還會進入職場甚至家庭。有了智慧機器,未來連決策都能自動化,因此它們不只會影響勞力職務,需要複雜知識才能執行的工作也會面臨衝擊。

水杉而 於 2016-05-28 16:04:25 修改文章內容


商業贊助
發文數:1
發表時間:2025-09-16 04:29:07
共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