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發文數:17525
發表時間:2014-07-10 11:12:29
發表時間:2014-07-10 11:12:29
硬底子 + 軟實力 運籌共處「機械」芳鄰
104:近 7 成企業認為機器人中期無法取代人力 經營 / 研發最不受影響
104:近 7 成企業認為機器人中期無法取代人力 經營 / 研發最不受影響
《美聯社》這個月開始聘用機器人,預估稿量是原本的 14 倍;日本電信巨擘軟體銀行發表由鴻海代工的機器人「Pepper」之後,日本科學家也發表第一位機器人新聞女主播 Kodomoroid,播報時還能與人互動、談笑風生!當牛津大學研究,47% 的職位會被自動化機器取代,當機器人出貨量增加、價格下跌時,對現有人力市場會造成什麼影響?對於正在找工作的新鮮人,又多了一份不安。
104 資訊科技調查,3 成 1 的企業用人主管認為,未來 10 年,部分工作會被機器人取代,以「生產製造 / 品管 / 環境衛生類」首當其衝,但有近 7 成企業認為不致於有重大影響,以經營人資、醫療保健、研發類職務最無可取代。
人機大戰一觸即發?!3 成企業支持,近 7 成反對
機器人近年成為國內外的熱門話題,從經典科幻電影《全民公敵》,到上銀、鴻海等大型企業競相投入,以及經濟部大力扶植智慧型機器人產業,一再預告「機器人時代」即將來臨!日前《英國每日郵報》報導,隨著人工智慧機器人的開發演進,不用 5 年,人們將不必從事辦公文書等工作,大約 10 年,智慧機器人將具備學習、調整、以及判斷力,衝擊更多行業領域的工作。104 資訊科技詢問企業用人主管是否認同這樣的說法?3 成支持,近 7 成反對。

「生產 / 操作」威脅最大,「經營 / 研發」最難取代
在這場「人機大戰」中,分別詢問支持與反對的企業各自擁護哪些職務?結果發現,智慧機器人對於「生產 / 操作」的威脅最大,對於「經營 / 研發」的威脅最小。
從「104 職務大百科」探究上述職務差異,被評選為「無法取代」前五項的職務,除了本身所需的專業知識(硬底子)之外,還須在個性、態度、領導、決策與創新等相關能力(軟實力)具備較高水平,以便處理人際互動和複雜性較高的工作,並隨時展現解決突發問題的能力。

104 資訊科技公共事務部經理張雅惠說,當作業面等相對單純的庶務工作、或有 SOP 標準作業流程的工作交付智慧型機器人,不但工作效能提高,還可將人力發展集中於學習、調整與判斷,當今企業維運,從策略發展、到面臨市場瞬息萬變、以及知識密集化等趨勢皆需要大量管理、決策經驗與彈性應變。
產業火車頭 機器人職缺集中於軟韌體工程師
智慧型機器人的運用範圍涉及精密機械、電機電子、資訊通訊、以及醫療保健服務業等,屬於跨領域的整合型產業,也具有「火車頭」的特性,104 人力銀行線上提供機器人相關職缺,多屬軟韌設計工程師、電子工程師、自動控制工程師、演算法開發工程師、機電工程師、以及機械工程師等。

運籌帷幄,機器人當士兵,我來當諸葛
面對第三次工業革命帶來的職場轉型,張雅惠提醒,上班族或新鮮人該思考的並非「是否會被取代」,而是將機器人視為企業營運和個人工作的可運用資源,將自身定位為「運籌指揮中心」,如何藉由科技發展向上提升,並隨時保持對工作內容轉換的適應與彈性;新鮮人剛踏入職場,多半扮演執行的角色,隨著經驗與專業的累積,應同步提升策略規劃、溝通、與決策判斷的整合能力,讓自己不僅提供「功能」,更能勝任複雜性「工作」。
上述資料由 104 資訊科技集團於 2014 年 5 月 1 日到 5 月 27 日針對企業會員執行調查,合計回收 1,057 份有效樣本,在 95% 的信心水準下,估計誤差為±3.01%。
水杉而 於 2016-05-28 16:04:19 修改文章內容

商業贊助
發文數:1發表時間:2025-09-15 06: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