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信新聞:3G泡沫破滅歐洲電信業美夢成空

瀏覽: 1309
回覆: 2
共1頁
Default sogi
發文數:2712
發表時間:2002-05-26 17:50:00
91/05/26 星期日--------------------------------------------------------------------------------

編譯吳國卿∕本報紐約二十五日電 最新一期美國商業周刊報導,第三代行動電話(3G)曾是一個帶著無比魔力的名詞,讓歐洲的電信業者不惜斥資數百億美元競標3G營運執照,然而對照今日電信業股價暴跌和深陷債務泥淖的慘況,證明了3G是歷來僅見、幾乎毀掉歐洲的大泡沫。
  歐洲的電信業巨人自2000年以來共花費約5,000億美元在買執照、併購和網路建設上,如今這些業者都擔負龐大的債務。德意志電信公司為600億美元的債務而急於出售資產;威望迪環球公司董事長梅瑟、法國電信公司的伯恩都曾是電信業的金童,現在卻連飯碗都快保不住。阿爾卡特、飛利浦,甚至易利信等公司都想退出市場,而諾基亞公司也眼看股價下跌75%。

  最熱中3G的伏得風集團也慘淡經營,2000年初,伏得風在談笑中以1,630億美元的股票和現金收購德國曼尼斯曼公司,現在伏得風董事會正辯論要不要註消250億美元到500億美元在泡沫高峰時收購的資產。

  儘管3G計畫仍在繼續進行,規模卻已大幅縮減,且進度比原先預期落後一、二年。電信公司正在歐洲各地架設基地台,最快明年可以測試用寬頻速度傳送資料的手機,不過可以預期的是,這一次不會有盛大的開播宴會,因為歐洲的電信業者發現,提到3G就會嚇跑投資人。正如前飛利浦主管、目前是Favonius創投公司總裁的皮耶波所說:「3G是個嚇人的名詞。」

  歐洲原本視3G計畫為領先世界跨入21世紀的一項大膽冒險,以規模、視野和花費來說,和1960年代美國的阿波羅太空計畫不相上下。然而3G在起跑線上就已跌倒,不僅因為市場時機不對,也歸咎從各國短視與貪婪的政客,到地區性的政策要求業者採用單一的昂貴技術等因素。雪上加霜的是,業者未能成功創造出顧客對資料傳輸服務的需求。諾基亞行動軟體部副總裁薩凡德說:「業者沒有深入探究使用者需求,自食閉門造車苦果。」

  雖然美國電信業也深受泡沫破滅之苦,但歐洲缺乏可以退守的電腦產業。從諾基亞、易利信、伏得風到德意志電信,電信業是歐洲唯一的科技業,這些公司都寄望3G帶領他們躍居世界中心,然而換來的卻是技術延遲、債信降級和一瀉千里的股價。此外,在龐大債務的壓力下,歐洲業者很快就喪失無線市場的領先地位。倫敦野村證券公司分析師伍考克說:「優勢正轉向大西洋彼岸,到微軟和其他了解應用產品的公司。」

  歐洲過去兩年來慘痛的失敗經驗顯示,一個閃亮的美夢在現金揮霍殆盡後演變成惡夢一場。諾基亞副總裁范卓基回憶1993年他第一次萌生建構行動網路的念頭,他看見一位新進員工用掘地鼠(Gopher) 搜尋引擎在線上瀏覽德州大學圖書館的資料館,心想:「如果他能在電腦上這麼做,將來有一天,用我們的數位電話也可以辦得到。」

  1993年宛如夢幻般的3G概念,在1990年代中期以前完全成為市場主流,背後的主要推手就是摩爾定律(Moore’s law)。由於微處理器的價格更便宜、威力更強大,以及體積更袖珍,研發人員不僅打算在新千禧年到來前把整部電腦縮小成一具手機,並且付諸行動。

  在他們拼湊成3G原型之際,網際網路正發展成為一種消費者事業,網景通訊公司(Netscape Communications)等網路新創企業頓時成為股市的寵兒,也許當時大家都認為市場的網路狂熱足以支撐歐洲3G的建立。

  由於布魯塞爾政府詳細規劃出推動的時間表及技術,歐洲準備依據單一的3G標準建立遍布歐陸的網路。十年前一項類似的中央計畫,把歐洲變成世界最富有無線市場,歐洲的無線業者從諾基亞到伏得風成為全球現象。

  但事後證明這種行動網路比原先計畫更難調和運作,在行動電話業,業者只要投資網路、銷售手機,此行業就會起飛,用戶只要彼此交談就能建立自己的內容。在行動網際網路,業者再度鎖定它們最熟悉技術、建立昂貴且複雜的網路。但此時,手機成為障礙,一具3G電話售價可能高達800美元,而且很耗電,但更糟的是寬頻缺乏令人讚嘆的內容及服務銷售,高速網路徒然浪費錢。

  當然歐洲人知道軟體很重要。在1990年代後期,北歐的企劃人員決定雙管齊下,把歐洲變成已開發的無線網路聖地。首先是,他們在1998年與電話製造商合作在倫敦成立一家名為辛比恩無線公司(Symbian)的合資企業,該公司供應3G電話的營運系統。它們的目標很清楚,就是要防範微軟掏光新一代網際網路的利潤。辛比恩的主要推動者、首任行銷經理克利斯坦森說:「我們了解行動產品,但微軟不了解。」

  此外,這些歐洲人寄望創投公司在歐洲各地撒下軟體新創公司的種子。這些公司將生產遊戲、新聞服務及電子商務程式,其使命是使行動網路生氣勃勃。當然他們如預期般籌措到足夠的創投基,這股風潮並震撼整個社會。在斯德哥爾摩,皇家經濟學院的學生開始大規模輟學,轉往無線企業發展。

  25歲的莫塞比就是這股潮流的典型代表。1998年他在瑞典成立專門生產行動網路企業應用軟體的旋律公司(Melody)。在一年半內,他籌措到1,000萬美元資金,員工增至70人。但對大多數公司而言,早在第一代3G輸送塔台遍及整個歐洲大陸之前,資金早已用光了。

  莫塞比的事蹟還算是小兒科,比他更年長者玩更大的賭注。香港和記黃埔集團常務董事霍建寧在1999年10月19日晚上,圓滿完成一樁將引爆電信業瘋狂買氣的銷售。

  經過一周不眠不休的談判後,霍建寧與高盛公司順利把和記黃埔的歐洲電話事業橙橘電信公司 (Orange)以300億美元的優渥價格賣給德國曼尼斯曼公司。

  這樁買賣開始產生連鎖反應,使曼尼斯曼得以與歐洲電信巨人伏得風公司相抗衡。收購橙橘案雖然使曼尼斯曼董事長艾瑟(Klaus Esser)在歐洲取得一個重要據點,但也使他服下一顆300億美元的昂貴毒藥。

  未來行動電話業者將面臨各種網路服務的競爭,業者需要搶占數位經濟大餅,從電話公司到網路服務部門,甚至有線電視台,最好都一網打盡。

  以法國電信公司為例,單是在英國一地,法國電信就花了400億美元,從伏得風集團手中買下Orange公司,並吃下英國首屈一指的網路服務業者Freeserve公司,以及有線業者NTL公司18%的股權。德意志電信也不落人後,除了搜購法國網路服務業者,也斥資500億美元買進美國VoiceStream公司。

  這種瘋狂併購的舉動在2000年3月達到高潮。當時,英國政府公開標售3G執照,吸引全球各大電信業者競標,經過150次比價,最後只有五家廠商脫穎而出。英國國庫因標售3G執照而飽賺一票,但對整個電信產業來說,卻是一大災難。沒有搶到3G執照的業者,形同被市場判處死刑,西班牙電信公司主管指出,不敢參加投標的公司股價鐵定暴跌,市值會大幅萎縮,損失絕對超過獲得執照的代價。

  最重要的是,業者得拿白花花的銀子去換取執照,而不是股票,當執照價格從10億美元飆漲到40億美元時,投資銀行根本無暇顧及業者獲利與流動現金的多寡,這場生死交關的戰役只有錢最重要。

  諾基亞和易利信也警覺到,3G執照標售可能使小型電信業者無法生存,連大型電信業者也可能因耗資過多,不得不降低資本支出,進而危及行動電話製造業者的生計。

  當時歐洲已推出智慧型行動電話,希望能像日本i-mode手機一樣,一炮而紅,但因歐洲電信基礎建設不夠完善,以及服務內容無法克服疆界和語言的障礙,使這項新產品鎩羽而歸。德國成為歐洲無線通訊的轉捩點,當柏林當局準備標售3G執照時,和記黃埔毅然決定棄權,理由很簡單,就是執照太貴了,和記黃埔不想冤大頭。

  美國網路泡沫破滅後四個月,歐洲電信泡沫也跟著爆破,股價全面重挫,法國電信、德意志電信和荷蘭KPN公司,都因負債過多,被國際債信評等機構調降其投資評等。最慘的是,在歐洲電信業者競相爭奪執照、大肆併購之際,卻疏忽提升行動電話網路的服務品質,以致於歐洲電信系統目前仍屬於2.5代,業者擔心如果推出更強大的上網應用服務,對語音傳呼和發送短訊服務產生排擠效果。

  如今在歐洲市場有能力推出3G服務的,反而是外國廠商,例如香港的和記黃埔。和記黃埔對歐洲市場情有獨鍾,早已擬定一套長程發展計畫,今年稍後就要在英國推出3G服務。分析師預測,歐洲3G市場可能要等到2005年後才會起飛,業者恐得忍耐一段時間。

阿文 於 2015-05-25 08:05:42 修改文章內容


商業贊助
發文數:1
發表時間:2024-05-18 00:39:43
共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