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雅書房第439場例行性免費推廣講座

瀏覽: 1424
回覆: 1
共1頁
發文數:119
發表時間:2008-12-15 15:34:00

洪雅書房第439場例行性免費推廣講座

12月17日星期三晚上七點半
於洪雅「愛吃飯」--好客樂隊演唱:書店也有機.愛吃飯小農

眼見為憑,這是台灣搖滾的「最高標」示範──曾獲金曲獎肯定的「好客樂隊」,前身是傳奇的「交工樂隊」,團員個個功力高深,把民謠、搖滾、世界音樂、客家與原住民歌謠冶於一爐,氣韻生動,能量飽滿,令人嘆服。尤其不能錯過東亞嗩吶第一好手,人稱「第一支」的郭進財出神入化的吹管演奏,絕對讓你目瞪口呆。

「我以前一直有個願望,想找個地方作為自己創作的根源,可以從中吸取靈感、生命的經驗。如果找到這樣的地方,我一定馬上跳進去。」2006年好客樂隊的主唱陳冠宇,為了尋找創作的活水源頭,他離開喧囂的城市,走進台東池上的有機稻田,開始了耕田計畫。
  「一到萬安村,我就覺得,應該就是這裡了。」透過歌手巴奈的牽線,冠宇認識了也擁有田地的萬安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蕭仁義,在沒有任何農作經驗下,他憑著熱情,一股腦投入!捲起衣袖褲管,一腳一腳踩入田裡黑泥,從插秧、除草、施肥到收割,一步一步體驗栽種有機米的甘苦;也透過農事勞動中,以最謙卑的態度,彎腰傾聽土地與稻子的聲音。
  「從自己吃的那碗飯開始。」冠宇說:「這種對土地跟身體的感動,在以前的音樂創作中是沒有過的。」

  在山風、露水、稻穗的滋養下,冠宇與阿美族民謠歌者、影像工作者和音樂好友們組成「好客愛吃飯」,「過程中開始慢慢有些歌詞、旋律的想法浮現出來,而在萬安,放眼望去那幾百公頃的寬廣田地,沒有絲毫建築物的阻攔,山很靠近、很高,跟西部的風景截然不同,我就想,或許也可以有些影像的創作。」

  因此,不只是音樂創作,「好客愛吃飯」更進一步將田野實踐的畫面拍攝下來,甚至在音樂會活動中,烹煮白米飯包起飯糰,供觀眾品嚐!因此,每每在他們的活動中,大小朋友總能深入其境,除感受東部的好山好水,更能體會農人們「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飧,粒粒皆辛苦」的辛酸滋味!

  前不久秋高氣爽的十一月天,正是台灣二期稻作收割的季節,而好客愛吃飯的首張專輯《愛吃飯》也趕在2008年底收割囉!這張創作遊走在FOLK和BOSSA NOVA之間、輕鬆自在的田園有機音樂,冠宇期望透過音樂的軟性力量,引領大家共同感受、重新思考我們和天空、大地、農人的關係。

「好客愛吃飯」演出活動

12∕06 下午3:25~3:40 大安森林公園「抗暖化音樂會」
12∕17 下午7:30~8:30 嘉義洪雅書房「書店也有機」講座
12∕20 下午2:00~3:30 新竹水木書苑有機音樂會(室內)
12∕20 下午7:00~8:30 新竹草葉集有機音樂會(戶外)
12∕27 下午8:00~9:30 永和小小書房「書店也有機」講座


主辦單位:好客愛吃飯、風潮音樂、集書人(獨立書店聯盟)

音樂專輯介紹&音樂試聽
「愛吃飯官網」http://ricepublic.blogspot.com

洪雅書房暨嘉義市洪雅文化協會

地址:嘉義市長榮街116號

電話:05-2776540或0929536133余國信

電子信箱: hoanya@ms41.hinet.net

洪雅書房部落格 http://blog.yam.com/hungya

12月24日星期三晚上七點半 中正傳播學系大四生王耀億等四位同學的

四部影片要來洪雅播映

其中有三部是嘉義市文化資產的訪問與報導

另外一部是阿里山上的郵局!

12月31日星期三晚上七點半 國際移民勞工的議題

http://www.tiwa.org.tw/index.php?itemid=270

我們邀請到顧玉玲老師來主講"我們"一書

顧老師也是嘉義市人!這是一場很難得很難得的講座!

邀請關心勞工與國際移民的朋友們,一起來分享!

我們是鏡,我們在這裡是為了彼此注視並為對方呈現,
你可以看到我們,你可以看到自己,他者在我們的視線中觀看。

台灣第一本以移工為主體的文學記錄。

長期投身工人運動的顧玉玲,獲得台北文學年金得獎作品『我們--勞動與移動的生命記事』,全書長達十五萬字,以文學之筆貼身描繪來台移工的愛戀、憤怒、失落、恐懼、成長與勇氣,並交錯回溯本地人的遷移與勞動脈絡、身心障礙雇主的歷程與忐忑心事,細密編織「我們」的故事。

從書寫傳統的角度觀察,對照於本地作者總是急切地想突顯自我與群體不同的書寫主流,本書顯現出特別珍貴的特質,亦即是評論家唐諾指出的「書寫者自我的縮小」。自我變小,便能容受得下更多人更多故事和更周到的思維。特殊的視角,再加上作者在書寫之前積累的豐厚材料和底蘊,以及節制不流於悲情控訴的說故事技巧,一個個移工的生活彷彿顯影般鮮活地躍於字裡行間,才造就出本書的獨特之處。

搖搖欲墜的牛奶桶,翩翩起舞的夢想家。我們宛如預知結局的讀者,掩著嘴不敢驚呼出聲,但眼看著她就要跌倒了、跌破了………忍不住閉上眼睛天真祁願:讓她美夢成真吧!

……這個夢想像個追逐尾巴的焦燥小狗,人們為了脫離貧窮,爭先恐後遷移到製造貧窮的核心國家,無望的輪迴。但追逐已然啟動,如今,她只能往前。


──<問長路>,顧玉玲

新書發表會將於台北市的「小菲律賓區」舉行。以聖多福教堂為核心,沿著中山北路形成的假日菲律賓商圈及社群,是「我們」一書的重要場景與承載之地,這裡是本地人的他域之境,卻是在台灣勞動、貢獻的菲律賓人,在異鄉的故鄉。

如果沒有玉玲這本好看的書,我會對「我們」流淚嗎?不會的。玉玲所做的,是一種翻譯工程,把「我們」翻譯給「他們」知道,我認為,就是柏修斯所做的。

--導演,侯孝賢


如果要為這本書找一個關鍵性的書寫之辭,我個人會說是「節制」。真實的東西有一種難以人工仿製的質感和力量,她要做的只是取捨和裁剪,以及節制自己的悲傷。


--文學評論家,唐諾


顧玉玲重新測量、繪描了「我們」這個詞的國境線,那讓我們羞恥、謙卑、顫慄,那一個就在你我身旁的異鄉客,都有他們的抵達之謎……這是近年來讀到最感動的一本書。


--作家,駱以軍


底層移動者的社會汙名,像是社會控制的便利貼。透過玉玲的筆一一劃開後,這才清晰看見:原來,移動是要憑藉著勇氣與冒險。移動,是為著尋找可能的幸福。


--社運工作者,龔尤倩

 

 

limpidust 於 2008/12/15 上午 07:35:04 修改文章內容

透明 於 2015-05-25 08:43:00 修改文章內容


商業贊助
發文數:1
發表時間:2025-10-10 16:37:01
共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