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發文數:258
發表時間:2003-05-05 18:29:00
發表時間:2003-05-05 18:29:00
李焜耀急追韓國三星
撰文-彭漣漪
郭台銘的霸氣、曹興誠的謀略、張忠謀的紀律、再加上施振榮的親和......。
明基電通董事長李焜耀,根據業界許多人對他的形容,似乎集這些台灣一級CEO的特質於一身。
在國內外媒體的鎂光燈下,他正帶領明基集團同時在3個主要戰場佈局:「BenQ」的品牌之路、薄膜液晶顯示器(TFT-LCD)的攻防、以及光儲存市場的開拓。
李焜耀和他的明基團隊,憑什麼這麼大膽?從營收、獲利來看,明基集團的確走在一條對的路上。以母公司明基電通為例,2002年的營收達台幣1,047億,成長50%,獲利則成長145%;今年,更喊出營收要成長32%、稅前盈餘達86.5億的目標。在科技業一片蕭條中,這樣的成績顯得亮眼,以一個營收破千億的企業來說,更是不容易。
躍上《富比士》雜誌封面
「我們有1,000億了,應該有能力做一個品牌,品牌比較能持久,」李焜耀指出走品牌路線的必然性。也是由於BenQ的緣故,李焜耀這一年多來頻頻成為國內外媒體焦點,甚至連2003年2月號的《富比士》(Forbes)都拿他當封面人物,象徵明基正式躍上一線國際舞台,以及除宏碁「acer」外,另一個稀有華人品牌的誕生。
品牌路線初步的成績已經不錯。「BenQ」品牌才一歲多,產品已佔明基總營收的26%,達新台幣272億。
明基的確賭對了趨勢。主力產品顯示器(佔營收43%)、以手機為主的通訊產品(31%)、影像及儲存(23%),都是當紅炸子雞。而且放眼台灣的大型企業中,有這樣佈局的找不到第二家。
從電腦周邊做起的明基,在3C領域中「最弱」的就是電腦,卻恰好避開了這一波電腦業成長停頓的冷鋒,搭上了通訊及消費性電子產品爆炸性成長的高速列車。
「未來科技業將從『圓的時代』(以晶圓為代表的電腦業),走向『方的時代』(以顯示器為代表的跨3C產業),」做液晶面板重要零組件彩色濾光片的展茂光電技術處處長鄺東元,大膽定義。
「從圓到方」的時代
「這早就發生了,」友達光電(明基持股佔15%)總經理陳炫彬,聽到這樣的論點,回應的語調很冷靜。他甚至預言,今年台灣LCD的產值將會超越半導體。
大同多媒體通信事業部處長潘泰吉也說,台灣的IA有一定的基礎,可望在這個風潮中佔到重要的位置。
不僅產品佈局與眾不同,明基靈魂人物李焜耀的領導風格也獨樹一格。他敢冒險、夠氣魄,從投入手機到TFT-LCD的研發製造,都曾在內部激起強大的反對聲浪;但他也多次帶領明基渡過「賭注全下、一翻兩瞪眼」的動魄驚心。
追根究底,領導人的性格決定企業的命運。
在3月的料峭春寒中,李焜耀興沖沖地帶著來訪的《e天下》記者,觀看桃園明基總部庭園中種植的落羽松。一層樓高的落羽松,在冬天的盡頭只剩樹枝,看來像把大型的圓形木梳子。李焜耀指著樹枝末端一個個大小如芝麻、剛冒出頭的綠芽說:「看到沒?看到沒?再過一個月,整棵樹會變得綠意盎然;我很喜歡這種死掉後又重生的感覺!」
落羽松死後重生
回顧明基一路走來「膽大包天」的發展策略,就有如這棵落羽松,熬過枯索的冬眠期,忍受寂寞,置之死地而後重生,只等春天到來。
這麼做,李焜耀有他的邏輯。
「很多人都希望快,兩年就要回收;我寧可投資5年、但可以做個10幾年,事業要選擇長期積累性的。我常比喻,到底是要種稻,還是種水果?到最後可能兩種都要。種稻必須一直種、一直割,但我們希望果樹種多一點,因為果園的經濟效益比較高,只是起初的投入要多一點、久一點,」在專訪中,記者得到李焜耀的答案。
他今年才51歲,未來的路還長。目前台灣的國際級CEO,例如張忠謀、施振榮、曹興誠、郭台銘等,多半是主攻企業市場;李焜耀這樣靠通訊及生活化科技產品、主攻個人型市場而在國際上出頭的CEO,目前恐怕還找不到第二人。
3C世代的新霸主「BenQ」這個時尚品牌的背後,有強大的製造靠山。明基是台灣最大、世界第七大手機廠,集團旗下的友達則是世界第三大TFT-LCD面板廠。
如果「方的時代」到來、如果明基品牌事業成功,李焜耀就極可能成為3C世代的台灣科技新霸主。
「看趨勢不難,KY(業界對李焜耀的習慣稱呼)看得到的,別人也看得到;但他有guts(膽量),有能力、敢做,那是他的credit(功勞),」與明基同屬「泛」宏碁集團旗下、晶片組廠商揚智科技總經理吳欽智,分析他從旁看到的李焜耀。
然而,走品牌的路即使賭對了,也會讓李焜耀和明基面臨更艱困的戰役:對內,得應付與「同根生」的宏碁之間品牌衝突的問題,對外,則被迫挑戰韓國三星電子、中國聯想等超級對手。
「(明基的產品佈局)將使明基和世界幾個超級消費電子公司直接競爭,例如韓國的三星、及日本的新力,甚至和宏碁也有所重疊,」《富比士》雜誌分析。
當明基決心大手筆以自有品牌走向國際,國際性的媒體看到它的企圖。的確,明基多次直接、間接地透露出這樣的企圖。還有些媒體爆料:「李焜耀在內部喊出,要在5年內超越三星!」現在,明基對外談這個話題時變得很謹慎。「三星是可敬的對手,」李焜耀和友達的陳炫彬,不約而同地說。
「規模差太多了,明基現在不敢公開喊,」一位研究機構的產業分析師則指出。
的確,明基集團現在的規模約只有三星電子的六分之一、新力的十分之一。路,還遠;戰線,只會愈拉愈長、愈來愈艱苦。
更何況,對手已經進佔明基視為後院的台灣市場。從今年起,三星電子似乎已提高對台灣市場的「警戒」,將辦事處變成分公司,在台北、台中、高雄的精華地段,都設了獨立的形象館;在中國大陸,三星則在北京、上海、廣州都設了分公司。 不過,這可能也只是三星這幾年一貫的全球佈局策略,何況台灣也並非三星的主力戰場。台灣三星電子總經理高裕燦甚至說,三星在台灣市場的經營「沒什麼特別的,因為市場規模太小了。」三星的全球佈局中,他指出,第一大是歐洲、接著是美國、亞太。
士氣可用
明基要怎麼挑戰三星這個超級對手?「對三星,要看是哪方面的超越。以規模而言,短時間內很難,但在技術研發、投資等方面,可以找到突破的點,拉近和三星的距離,」陳炫彬認為。
詳細分析明基集團的策略作法,可以看出是緊盯三星:
策略1:緊盯三星高價品牌定位
在歐洲大廠幾乎壟斷低價手機的局面中,三星很自然地選擇了高價、高品質的時尚路線;而明基的BenQ(意指 Bringing Enjoyment and Quality to Life)顯然也是。
明基集團其他的攻防策略,則視產品線有所不同。手機要靠品牌打開國際市場,液晶顯示器、光儲存,則要借重國際大廠的技術能力,以及大陸低價量產的支援。
資策會MIC通訊產業研究組產業分析師林育烽分析,現在手機邁入穩定成長期,必須追求差異化,也就是高品質、高單價的產品。像三星、明基推出品牌手機,都是要在歐洲大廠夾殺中突圍。
策略2:與國際大廠結盟
與技術大廠結盟,是另一策略性作法。「台灣及日本在LCD上的合作,是要聯合次要的敵人(指日本廠商)、打擊主要的敵人(指韓國大廠),」拓墣光電產業研究中心研究員劉大鵬分析:技術最強的日本缺乏量產能力,正好和台灣長短互補。像友達最近投資日本廠商富士通顯示,對取得專利權就有助益。
明基「力」用中國,聯日、抗韓、攻世界的戰略主調,已逐步成形。但「『聯日抗韓』,只能做、不能說,」一位明基高層不諱言。
策略3:代工及品牌並重
明基的策略性作法之三,是代工和品牌同步經營。「我叫它兩條腿策略,要兩隻腳才能走路,」李焜耀說明。
挑戰眾多,但明基和李焜耀選擇了另一場豪賭。「國家的價值是堆積出來的,如果只做微利的代工,很沒志氣,」進明基16年的視訊事業群總經理黃裕國也很驕傲。
繼宏碁之後,台灣有沒有可能打造另一個國際級的科技品牌?能否攻佔曾經讓宏碁品牌鎩羽而歸的美國市場?有一天,是否能在紐約的時代廣場看到紫色的「BenQ」?
「總有那麼一天!」李焜耀和他的明基團隊,是不會回頭看的。
【2003/04/21 e天下雜誌】
撰文-彭漣漪
郭台銘的霸氣、曹興誠的謀略、張忠謀的紀律、再加上施振榮的親和......。
明基電通董事長李焜耀,根據業界許多人對他的形容,似乎集這些台灣一級CEO的特質於一身。
在國內外媒體的鎂光燈下,他正帶領明基集團同時在3個主要戰場佈局:「BenQ」的品牌之路、薄膜液晶顯示器(TFT-LCD)的攻防、以及光儲存市場的開拓。
李焜耀和他的明基團隊,憑什麼這麼大膽?從營收、獲利來看,明基集團的確走在一條對的路上。以母公司明基電通為例,2002年的營收達台幣1,047億,成長50%,獲利則成長145%;今年,更喊出營收要成長32%、稅前盈餘達86.5億的目標。在科技業一片蕭條中,這樣的成績顯得亮眼,以一個營收破千億的企業來說,更是不容易。
躍上《富比士》雜誌封面
「我們有1,000億了,應該有能力做一個品牌,品牌比較能持久,」李焜耀指出走品牌路線的必然性。也是由於BenQ的緣故,李焜耀這一年多來頻頻成為國內外媒體焦點,甚至連2003年2月號的《富比士》(Forbes)都拿他當封面人物,象徵明基正式躍上一線國際舞台,以及除宏碁「acer」外,另一個稀有華人品牌的誕生。
品牌路線初步的成績已經不錯。「BenQ」品牌才一歲多,產品已佔明基總營收的26%,達新台幣272億。
明基的確賭對了趨勢。主力產品顯示器(佔營收43%)、以手機為主的通訊產品(31%)、影像及儲存(23%),都是當紅炸子雞。而且放眼台灣的大型企業中,有這樣佈局的找不到第二家。
從電腦周邊做起的明基,在3C領域中「最弱」的就是電腦,卻恰好避開了這一波電腦業成長停頓的冷鋒,搭上了通訊及消費性電子產品爆炸性成長的高速列車。
「未來科技業將從『圓的時代』(以晶圓為代表的電腦業),走向『方的時代』(以顯示器為代表的跨3C產業),」做液晶面板重要零組件彩色濾光片的展茂光電技術處處長鄺東元,大膽定義。
「從圓到方」的時代
「這早就發生了,」友達光電(明基持股佔15%)總經理陳炫彬,聽到這樣的論點,回應的語調很冷靜。他甚至預言,今年台灣LCD的產值將會超越半導體。
大同多媒體通信事業部處長潘泰吉也說,台灣的IA有一定的基礎,可望在這個風潮中佔到重要的位置。
不僅產品佈局與眾不同,明基靈魂人物李焜耀的領導風格也獨樹一格。他敢冒險、夠氣魄,從投入手機到TFT-LCD的研發製造,都曾在內部激起強大的反對聲浪;但他也多次帶領明基渡過「賭注全下、一翻兩瞪眼」的動魄驚心。
追根究底,領導人的性格決定企業的命運。
在3月的料峭春寒中,李焜耀興沖沖地帶著來訪的《e天下》記者,觀看桃園明基總部庭園中種植的落羽松。一層樓高的落羽松,在冬天的盡頭只剩樹枝,看來像把大型的圓形木梳子。李焜耀指著樹枝末端一個個大小如芝麻、剛冒出頭的綠芽說:「看到沒?看到沒?再過一個月,整棵樹會變得綠意盎然;我很喜歡這種死掉後又重生的感覺!」
落羽松死後重生
回顧明基一路走來「膽大包天」的發展策略,就有如這棵落羽松,熬過枯索的冬眠期,忍受寂寞,置之死地而後重生,只等春天到來。
這麼做,李焜耀有他的邏輯。
「很多人都希望快,兩年就要回收;我寧可投資5年、但可以做個10幾年,事業要選擇長期積累性的。我常比喻,到底是要種稻,還是種水果?到最後可能兩種都要。種稻必須一直種、一直割,但我們希望果樹種多一點,因為果園的經濟效益比較高,只是起初的投入要多一點、久一點,」在專訪中,記者得到李焜耀的答案。
他今年才51歲,未來的路還長。目前台灣的國際級CEO,例如張忠謀、施振榮、曹興誠、郭台銘等,多半是主攻企業市場;李焜耀這樣靠通訊及生活化科技產品、主攻個人型市場而在國際上出頭的CEO,目前恐怕還找不到第二人。
3C世代的新霸主「BenQ」這個時尚品牌的背後,有強大的製造靠山。明基是台灣最大、世界第七大手機廠,集團旗下的友達則是世界第三大TFT-LCD面板廠。
如果「方的時代」到來、如果明基品牌事業成功,李焜耀就極可能成為3C世代的台灣科技新霸主。
「看趨勢不難,KY(業界對李焜耀的習慣稱呼)看得到的,別人也看得到;但他有guts(膽量),有能力、敢做,那是他的credit(功勞),」與明基同屬「泛」宏碁集團旗下、晶片組廠商揚智科技總經理吳欽智,分析他從旁看到的李焜耀。
然而,走品牌的路即使賭對了,也會讓李焜耀和明基面臨更艱困的戰役:對內,得應付與「同根生」的宏碁之間品牌衝突的問題,對外,則被迫挑戰韓國三星電子、中國聯想等超級對手。
「(明基的產品佈局)將使明基和世界幾個超級消費電子公司直接競爭,例如韓國的三星、及日本的新力,甚至和宏碁也有所重疊,」《富比士》雜誌分析。
當明基決心大手筆以自有品牌走向國際,國際性的媒體看到它的企圖。的確,明基多次直接、間接地透露出這樣的企圖。還有些媒體爆料:「李焜耀在內部喊出,要在5年內超越三星!」現在,明基對外談這個話題時變得很謹慎。「三星是可敬的對手,」李焜耀和友達的陳炫彬,不約而同地說。
「規模差太多了,明基現在不敢公開喊,」一位研究機構的產業分析師則指出。
的確,明基集團現在的規模約只有三星電子的六分之一、新力的十分之一。路,還遠;戰線,只會愈拉愈長、愈來愈艱苦。
更何況,對手已經進佔明基視為後院的台灣市場。從今年起,三星電子似乎已提高對台灣市場的「警戒」,將辦事處變成分公司,在台北、台中、高雄的精華地段,都設了獨立的形象館;在中國大陸,三星則在北京、上海、廣州都設了分公司。 不過,這可能也只是三星這幾年一貫的全球佈局策略,何況台灣也並非三星的主力戰場。台灣三星電子總經理高裕燦甚至說,三星在台灣市場的經營「沒什麼特別的,因為市場規模太小了。」三星的全球佈局中,他指出,第一大是歐洲、接著是美國、亞太。
士氣可用
明基要怎麼挑戰三星這個超級對手?「對三星,要看是哪方面的超越。以規模而言,短時間內很難,但在技術研發、投資等方面,可以找到突破的點,拉近和三星的距離,」陳炫彬認為。
詳細分析明基集團的策略作法,可以看出是緊盯三星:
策略1:緊盯三星高價品牌定位
在歐洲大廠幾乎壟斷低價手機的局面中,三星很自然地選擇了高價、高品質的時尚路線;而明基的BenQ(意指 Bringing Enjoyment and Quality to Life)顯然也是。
明基集團其他的攻防策略,則視產品線有所不同。手機要靠品牌打開國際市場,液晶顯示器、光儲存,則要借重國際大廠的技術能力,以及大陸低價量產的支援。
資策會MIC通訊產業研究組產業分析師林育烽分析,現在手機邁入穩定成長期,必須追求差異化,也就是高品質、高單價的產品。像三星、明基推出品牌手機,都是要在歐洲大廠夾殺中突圍。
策略2:與國際大廠結盟
與技術大廠結盟,是另一策略性作法。「台灣及日本在LCD上的合作,是要聯合次要的敵人(指日本廠商)、打擊主要的敵人(指韓國大廠),」拓墣光電產業研究中心研究員劉大鵬分析:技術最強的日本缺乏量產能力,正好和台灣長短互補。像友達最近投資日本廠商富士通顯示,對取得專利權就有助益。
明基「力」用中國,聯日、抗韓、攻世界的戰略主調,已逐步成形。但「『聯日抗韓』,只能做、不能說,」一位明基高層不諱言。
策略3:代工及品牌並重
明基的策略性作法之三,是代工和品牌同步經營。「我叫它兩條腿策略,要兩隻腳才能走路,」李焜耀說明。
挑戰眾多,但明基和李焜耀選擇了另一場豪賭。「國家的價值是堆積出來的,如果只做微利的代工,很沒志氣,」進明基16年的視訊事業群總經理黃裕國也很驕傲。
繼宏碁之後,台灣有沒有可能打造另一個國際級的科技品牌?能否攻佔曾經讓宏碁品牌鎩羽而歸的美國市場?有一天,是否能在紐約的時代廣場看到紫色的「BenQ」?
「總有那麼一天!」李焜耀和他的明基團隊,是不會回頭看的。
【2003/04/21 e天下雜誌】
Roch 於 2015-05-25 07:49:28 修改文章內容

商業贊助
發文數:1發表時間:2025-09-12 00:2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