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制有前景 市場待培育

瀏覽: 1019
回覆: 1
共1頁
發文數:144
發表時間:2013-05-03 19:54:00
定制有前景 市場待培育

定制衣服工序繁瑣,顧客要求衣服的面料、款式品質較高,這也決定了其成衣的價格不菲。 記者 付希華攝

近期,在服裝定制業,幾乎一夜之間,廣州本土品牌 “例外”成為了公共搜索的熱詞。而對多數人而言較為陌生的國內高端服飾定制行業,也站在了商業聚光燈下,得到前所未有的關注,而中山的定制服裝市場又如何?日前,記者走訪發現,受市民消費觀念以及高端消費外流等諸多因素影響的中山定制服裝業生存艱難。

■定制成衣需要上百道工序
在博愛三路與南江路交彙處,一座不起眼的小樓內,香港人鄭文龍的芭芭拉定制服裝公司占據了三層樓。沒有廣告牌,也沒有什么標識,平日裏,有人從這裏經過,很難想象在灰裏土氣的小樓裏竟然藏著一家定制服裝公司。“你知道在中山想做獨一無二的創新設計,是挺難的事情,我們只想埋頭做自己的東西,不想太引人注目”。鄭文龍見到記者開門見山地說。
“一些網上所謂的服裝定制,只需要消費者提供三個基本數據,然後再選擇最接近這些數據的版型。這是套版,根本就不是定制。”鄭文龍說中山的定制很多也就是這種狀態。真正的量身定制,品牌首先要對顧客的身體進行測量,測量出身體各部位20多個尺寸,然後由顧客選擇面料,定制團隊做好設計,完成樣衣後,消費者要試穿,因為其衣服的紐扣、扣眼、遷邊等並沒有完成,而這需要顧客試穿後是否合適再與量體技師溝通完成,經過兩到三次試穿及定制團隊的精雕細琢,才能最終為消費者提供最貼身、最合適的服裝,這期間最少有上百道工序。
在鄭文龍的設計工作室內,色彩斑斕的布料滿滿地堆放了一整面牆,模特的身上穿著還未完全定稿的樣衣。“因為工序繁多,所以索性把設計室和加工室都放在一起,有客人來也便於溝通修改。”
而在華人禮服總經理陳福星的理解中,定制的概念一直在變化。從前父親陳文鑄告訴他,自己背著一個工具箱住在大富人家做衣服,對方買好所有的布匹,父親就把對方老老小小、春夏秋冬的衣服根據每個人的尺寸全都做好,對方包吃包住,另外還給工錢,陳福星認為那就是定制。而現在,高級定制在他眼裏,就是專門為一個人打造,世上僅此一件,適合個人氣質、穿著舒適合體,“就像在北京的玫瑰坊,你甚至可以選擇設計師,無論他在香港還是在巴黎,都可以專門飛過來為你量身定制。”

■企業高管、富二代是消費群體
由於定制衣服的工序較為繁瑣,顧客要求衣服的面料、款式品質較高,這也決定了其成衣的價格。記者采訪了解到,在中山高端定制的服裝價格一般從千元起價。
曾經從事定制服裝,而做了一年多就關門的女老板董女士說,當下品牌服裝定制服務,並不是所有人都能接受的,其價格更不是工薪階層百姓所能承受的。陳福星也介紹說,定制一套西服的價格最少要5000元打底,多則幾萬元。很多客戶之所以定制服裝,多是為了出席重要的場合,定制的衣服更需要符合其身份地位,服裝定制的消費群體多數是高管及公司老總,也有一些是富二代。
而這類人群定制服裝上也有一些特別的“愛好”。陳福星介紹說,男裝方面大多數定制服裝的顧客更注重款式和面料,面料多選擇英國和意大利等國外進口的高端材質,而款式則要么更穩重或者獨樹一幟。當然部分客戶也會有一些特殊的要求,比如:所做的服飾不能帶廠家的LOGO,更有客戶要求在衣服裏繡上一些圖案或者刺繡自己的名字。
而女裝定制則顯得更加多元化,要求也更高,曾經兼顧女式禮服和時裝的董女士表示,許多女客戶要求時裝個性化,不跟別人相同,有的要自己設計,有的拿著雜志的圖片來定制,但往往做出來的效果並不十分理想。

■限制諸多 定制有前景,市場待培育
“其實中山還是有市場的,我的許多朋友已經開始接受定制服裝。”董女士說,自己曾在維景灣附近開了一個門面店,那時朋友圈子裏還是有很多願意著定制服裝的。為了讓市場接受他們,他們一直沒有在高價上下功夫。“我們當時是夾縫中生存,做的是一千元到幾千元不等的時裝、禮服定制。但會受到好多限制,最大的困難是中山跟這塊配套的東西少。例如中山多是休閑服裝用的針織面料,而時裝用的梭織面料很少,布料、輔料市場,都是為批量生產的廠家服務的,滿足定制的個性化需求的面料、輔料、配件很少,只能去廣州拿貨,增加了成本。”她還舉例說,一個衣服的繡花,一件的打版費是1000元,1萬件打版費也是1000元;定制的話,一件衣服要增加1000元成本;批量生產的話,一件僅增加幾毛錢成本。“再加上能做定制的師傅人工也很貴,所以成本一直控制不下來,又不能賣得太貴,最後辛辛苦苦還很難有錢賺,還不如不做。我們做了1年10個月就關門了。我當時認識的幾個做這一塊的,現在也基本不做了,面臨相同的問題。”董女士強調說,其實他們沒能做中山的高端群體生意,那些高端群體要么去港澳消費,有些甚至訂機票去法國定制。
無獨有而,陳福星和鄭文龍也有這樣的感受,定制是個奢侈的行當,他們的企業目前都是在用做制服“養”定制。陳福星說“中山、珠海外流到港澳、廣州的消費比較多,定制也是這樣。以前友誼商場的老板看到廣州停放著很多中山號牌的豪車,就想著把商場開到中山,結果發現開不下,高端消費都外流到香港去了。現在香港的定制都開到內地了,比如官奇等牌子。但中山定制的氛圍不濃,不像北京、上海,中山人的消費理念仍然是願意砸錢在吃的上面,不願在穿的上面。”
盡管如此,他們還是看好未來中山的定制服裝市場,“其實就把高端消費外流的那部分‘截’下來,就已經很好了。”鄭文龍說,未來他准備進駐利和廣場,開一個定制服裝的展示門面,“中國並不缺設計師,缺少的是經營者和消費者對定制服裝及成熟的穿衣觀念的認知和積累。所以先從觀念上培養”,鄭文龍希望通過一些派對等方式為顧客提供著裝建議等知識,讓中山人穿得更有‘明星范兒’。”


雪霏霏 於 2015-05-25 09:05:14 修改文章內容


商業贊助
發文數:1
發表時間:2025-08-29 22:58:52
共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