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發文數:144
發表時間:2013-10-30 00:45:00
發表時間:2013-10-30 00:45:00
去西安參加一個月餅大會,在我旁邊坐的是台灣來的烘焙業策劃師黃泰元先生。黃先生的發言很耐人尋思,他說,餘光中說鄉愁是一張船票,他卻感覺,鄉愁是一塊月餅。
會後,我和黃先生聊了很久,他說,台灣人喜歡餅,也會做各種餅。月餅只是其一,還有“日餅”。
我聽了很驚奇,還真有叫“日餅”的餅嗎?
他笑了笑說,不是真有叫“日餅”的食品,而是台灣人經常甚至每天都有買餅的習慣,“日餅”只是形容這樣的現象。
在台中,我很喜歡阿明師的太陽餅,每次回台灣,總要買幾盒帶回北京給親戚朋友們品嘗。太陽餅味道口感很獨特,像小時候吃的酥皮點心,但又感覺任何一點都超過小時候的味道。阿明師曾給我講過餅的制造工藝,雖然記不住那些很複雜的程序,卻感到他很用心地在做。黃先生說,的確,像阿明師這樣在台灣用心做一件事,卻能堅守一輩子,甚至兩三代人的人很多,所以你在台灣能看到很多百年老店。
我曾經在台灣的大街小巷看到許多這樣的餅店,一邊是老的鐵皮屋,進出的都是上歲數的人,手裏只拎著很簡單的一種紙袋子包裝,悠哉悠哉地走回不遠的家。另一邊是外裝內飾都很精美新潮的西餅店,門口偶爾會有一兩位俊美、衣著又很職業化的小美女,手裏端著一個小餐盤,給路人分發著切成小塊的西式糕餅。店堂裏也大多是上班族和情侶們,在一角快餐椅上喝著咖啡或甜飲。
兩種餅文化,在台灣街頭就這么和諧相處著。
回家和老婆聊起月餅大會上和黃先生聊到的話題,我問她,台灣是不是也有一種老婆餅,她說,也有老公餅啊,那是從澳門傳過來的。她數著小時候愛吃的鄉下餅,告訴我那才是真正台灣本土的味道。小時候的綠豆椪(台灣的傳統月餅)、白雪月餅、蛋黃酥,到現在也只有在鄉下的老店裏才買得到。還有壽桃、面龜這些壽誕場合用的餅,都屬於喜餅這一類的。
這讓我想起台灣還有一種更為誇張的結婚用喜餅。娶媳婦至少要花上一二十萬喜餅錢,讓娘家買幾百盒(吉百合)喜餅分送鄰裏親朋,這在台灣大小婚禮也算是一筆很固定的開銷。
大陸的餅分廣式、京式、海派等傳統味道的月餅,可又有多少保留了老月餅的味道呢?參加月餅大會的朋友大多抱著這樣的慨歎,同時又崇羨台灣的餅健全發展。
黃先生對此有自己的看法。他說大陸的月餅只是缺乏文化的包裝,尤其是傳統工藝還停留在手工上的邊遠地區的老月餅。那些月餅保留了月餅文化的原汁原味,若加以現代營銷手段,不難走向更廣闊的市場。
餅文化從幾千年前就注定,是與一個民族興旺相連的曆史。餅,食與並。兩塊面皮合起來就是餅,這是比肩並立的餅。皮中有餡,這也是餅,吞並的餅。餅在古代有兩種用途,適合儲存和攜帶,可以隨時充饑,打仗時用作軍糧。在食物短缺的古代農耕社會,制作精美、外飾考究的餅多被用作祭祀祭拜的供品。
直到物質豐富起來,餅的文化中與軍事和祭祀文化的關聯便越來越少,更多的鄉土文化卻越來越濃重。這時月餅便從它的前身胡餅,借以唐明皇和楊貴妃的傳說,變成了中秋月圓時那一口濃濃的浪漫鄉味。
月餅大概是兩岸間最能解鄉愁的食品了,記得那年與鄰居家台灣老兵在聊天時,他曾無限幽怨地說過一句,這輩子大概再也吃不到媽媽小時候給我做的月餅了。他說,小時候家裏窮,沒啥吃的,恰逢征兵離家前的中秋,媽媽最後做了幾塊餅讓他隨身帶著。打仗時,他沒舍得吃,跑丟了一塊。剩下的都發黴了,變成幹餅,他帶到了台灣。別人說黑黑的有著黴味的一塊面坨兒,幹嘛不丟掉,他說,哪裏有黴味,不是一直有媽媽的味道么。
真正有黴味的,卻是大陸的月餅,這些年被當成了厚禮和暗藏玄機的禮品,在社會上傳遞的就是腐朽的味道。搞不好那盒中月餅還真的可能變成了發黴的面坨兒。我問黃先生,今年中秋是否回台,他說有可能帶一些大陸月餅廠商回台參觀一下。我點名讓他給我帶回一些台中的老月餅,給老婆孩子,以解她們的鄉愁。
會後,我和黃先生聊了很久,他說,台灣人喜歡餅,也會做各種餅。月餅只是其一,還有“日餅”。
我聽了很驚奇,還真有叫“日餅”的餅嗎?
他笑了笑說,不是真有叫“日餅”的食品,而是台灣人經常甚至每天都有買餅的習慣,“日餅”只是形容這樣的現象。
在台中,我很喜歡阿明師的太陽餅,每次回台灣,總要買幾盒帶回北京給親戚朋友們品嘗。太陽餅味道口感很獨特,像小時候吃的酥皮點心,但又感覺任何一點都超過小時候的味道。阿明師曾給我講過餅的制造工藝,雖然記不住那些很複雜的程序,卻感到他很用心地在做。黃先生說,的確,像阿明師這樣在台灣用心做一件事,卻能堅守一輩子,甚至兩三代人的人很多,所以你在台灣能看到很多百年老店。
我曾經在台灣的大街小巷看到許多這樣的餅店,一邊是老的鐵皮屋,進出的都是上歲數的人,手裏只拎著很簡單的一種紙袋子包裝,悠哉悠哉地走回不遠的家。另一邊是外裝內飾都很精美新潮的西餅店,門口偶爾會有一兩位俊美、衣著又很職業化的小美女,手裏端著一個小餐盤,給路人分發著切成小塊的西式糕餅。店堂裏也大多是上班族和情侶們,在一角快餐椅上喝著咖啡或甜飲。
兩種餅文化,在台灣街頭就這么和諧相處著。
回家和老婆聊起月餅大會上和黃先生聊到的話題,我問她,台灣是不是也有一種老婆餅,她說,也有老公餅啊,那是從澳門傳過來的。她數著小時候愛吃的鄉下餅,告訴我那才是真正台灣本土的味道。小時候的綠豆椪(台灣的傳統月餅)、白雪月餅、蛋黃酥,到現在也只有在鄉下的老店裏才買得到。還有壽桃、面龜這些壽誕場合用的餅,都屬於喜餅這一類的。
這讓我想起台灣還有一種更為誇張的結婚用喜餅。娶媳婦至少要花上一二十萬喜餅錢,讓娘家買幾百盒(吉百合)喜餅分送鄰裏親朋,這在台灣大小婚禮也算是一筆很固定的開銷。
大陸的餅分廣式、京式、海派等傳統味道的月餅,可又有多少保留了老月餅的味道呢?參加月餅大會的朋友大多抱著這樣的慨歎,同時又崇羨台灣的餅健全發展。
黃先生對此有自己的看法。他說大陸的月餅只是缺乏文化的包裝,尤其是傳統工藝還停留在手工上的邊遠地區的老月餅。那些月餅保留了月餅文化的原汁原味,若加以現代營銷手段,不難走向更廣闊的市場。
餅文化從幾千年前就注定,是與一個民族興旺相連的曆史。餅,食與並。兩塊面皮合起來就是餅,這是比肩並立的餅。皮中有餡,這也是餅,吞並的餅。餅在古代有兩種用途,適合儲存和攜帶,可以隨時充饑,打仗時用作軍糧。在食物短缺的古代農耕社會,制作精美、外飾考究的餅多被用作祭祀祭拜的供品。
直到物質豐富起來,餅的文化中與軍事和祭祀文化的關聯便越來越少,更多的鄉土文化卻越來越濃重。這時月餅便從它的前身胡餅,借以唐明皇和楊貴妃的傳說,變成了中秋月圓時那一口濃濃的浪漫鄉味。
月餅大概是兩岸間最能解鄉愁的食品了,記得那年與鄰居家台灣老兵在聊天時,他曾無限幽怨地說過一句,這輩子大概再也吃不到媽媽小時候給我做的月餅了。他說,小時候家裏窮,沒啥吃的,恰逢征兵離家前的中秋,媽媽最後做了幾塊餅讓他隨身帶著。打仗時,他沒舍得吃,跑丟了一塊。剩下的都發黴了,變成幹餅,他帶到了台灣。別人說黑黑的有著黴味的一塊面坨兒,幹嘛不丟掉,他說,哪裏有黴味,不是一直有媽媽的味道么。
真正有黴味的,卻是大陸的月餅,這些年被當成了厚禮和暗藏玄機的禮品,在社會上傳遞的就是腐朽的味道。搞不好那盒中月餅還真的可能變成了發黴的面坨兒。我問黃先生,今年中秋是否回台,他說有可能帶一些大陸月餅廠商回台參觀一下。我點名讓他給我帶回一些台中的老月餅,給老婆孩子,以解她們的鄉愁。
雪霏霏 於 2016-05-28 17:26:03 修改文章內容

商業贊助
發文數:1發表時間:2025-08-06 22:2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