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發文數:670
發表時間:2003-11-21 04:35:00
發表時間:2003-11-21 04:35:00
不知道是大陸手機界那麼黑暗
還是全天下的手機都一般黑啊.....
hi-fi鈴聲和16和絃鈴聲是同一回事?
256色螢幕虛報4096色螢幕照樣能把消費者耍得團團轉?
天啊....
-------------------------------------------------------------------------------------------------------------------------
http://it.scol.com.cn/smsh/20030715/2003715141835.htm
手機驚爆價格黑洞 人為暴利成業內秘密 薛松 謝俊彬
◆儘管目前手機業的利潤一滑再滑,但暴利時代還遠沒有結束。
◆日前,一位行內人士對本報記者透露內情:給手機換一個殼或者多加一個沒什麼用處的功能,就比別人的價格多賣幾百元、上千元甚至高一倍。
◆記者經過調查發現,這樣的現象在行業內很普遍,只不過這個敏感的話題大家都儘量避免涉及,實際上是心照不宣。
如此黑洞
同質手機價差1500元
日前,記者收到一份署名為“一名普通的手機消費者”的電子郵件,其內容是關於兩款國產知名手機的測評報告。這位消費者拆開了這兩款手機的外殼,發現二者使用了基本相同的主板,甚至其印刷線路板的版本號也一模一樣,而市場價格卻相差一倍!
他認為,主板基本相同,也就決定了兩款手機的功能也基本相同,比如這兩款機的功能表甚至一級功能表、二級功能表都完全相同,不同的只是外觀和一些可有可無的功能。還比如B手機主推的短信附加功能又幾乎是所有支持中文短信手機均可實現的基本功能,該功能只不過起了一個類似快捷方式的作用。報告中還提到,B手機的H I-FI鈴聲,其實也是與A手機的十六和絃鈴聲是一回事。二者不但手機功能上有90%的雷同度,影響成本的另一重要方面,兩者的顯示幕與顯示電路也幾乎完全一樣。
然而,就是這樣兩款充滿同質色彩的產品,價格卻相去甚遠,兩者的市場零售價分別為約1400元和2980元。
在記者的廣泛瞭解中,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手機經銷商向記者表示,這樣的現象在行業內很普遍,包括洋品牌在內的國內許多款手機都是共用一個主板,只不過換一個殼就可以多賣幾百元上千元,或者多加一個沒什麼用處的功能就比別人的價格高一倍,只是消費者不知道而已。
原因
人為暴利成業內秘密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國內零售巨頭中域電訊業務中心總經理姜傑說,這裏面也有客觀原因存在,比如大家購買的是同一家公司的設計方案,但不同廠家購買的價格可能不同;另外,材料市場、訂貨時間、產量大小等因素也會導致“機同價不同”。
但更多的廠家採取的是“人為暴利”和“高價策略”,這些價格“高得太離譜”。某行內人士對記者分析,首先,一些廠家本身採取的就是短期策略,而並非作為長期的主打產品來推廣,所以上市時故意將產品定價偏高,其目的就是想賺一把就走。
即便是作為主打產品,故意將上市價格定得很高,實際上是為將來的大規模降價做準備。薑傑分析,國產手機一般都是這樣的操作手法,一般在新品上市兩三個月後,價格就會狂降,以刺激購買,而半年後則乾脆清盤甩貨。還有一些是打擊競爭對手的做法,比如某廠家估計到競爭對手也會推出一款類似機型,便搶在對方出來之前降價清貨,造成市場上同類產品價差懸殊。
薑傑還分析,另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國產手機如今雖然取得50%以上的市場份額,但庫存量也很大,特別是非典時期銷售受阻,大多廠家只有壓縮產量,比如某手機這個月的產量預計只有上個月的一半,上市價格自然定得很高。還有,在上半年收入任務都沒有完成的嚴峻形勢下,大多手機廠家希望利用高價來維持收入空間。
危害
助長貼牌之風
憑空多出一千多元,消費者會那麼輕易接受嗎?一些業內人士還透露國產手機維持這種高價策略的手法,一是靠廣告來吸引消費者的眼球,這種高價隱蔽性很強,大多以某個功能或特定群體為訴求點,與成本並無多大關係,所謂的成本不過是廣告成本。二是欺瞞手段,比如把256色說成4096色,消費者也沒辦法檢測。
不過,這種高價策略不過是急功近利的行為,對國內手機業的發展有害無利,反而助長貼牌之風。
一位元不願透露姓名的手機代理商說,目前,別說晶片級的技術完全受制于國外廠商,就是連中間的軟體技術層也沒幾個國產廠商能自主開發,完全“拿來主義”的後果就是:出現同一機型在國內出現多家“模仿秀”的笑話。其實,國產手機高價炒作的大多是外觀或可有可無的功能,如果好銷又會迅速換一個外觀,這就是一些國產廠家所強調的“反應速度”,這樣會使更多廠家追求外觀變化,而不是功能提升,永遠掌握不了技術。
這種高價策略也增加了渠道的風險,引發渠道混亂,特別是害苦了一些省級包銷商,廠家一方面拼命往渠道壓貨,一方面大量複製類似機型,渠道商不但資金被套住,利潤也大大縮水,甚至有一些賺一把就走的廠家,將庫存和售後服務甩給了代理商。
引發爭議
消費者是否被欺騙?
有業內人士認為,無論手機的外觀設計多麼優美,如果功能非常接近、成本差異很小,價格差額如此之大就有些說不過去了。尤其消費者很少瞭解這種行業內部的生產特點與價格形成的內幕,在此情況下,廠商侵犯了消費者的知情權。
據瞭解,除了價格因素之外,手機外觀設計對大多數消費者購機起了很大的決定作用,至於主板或者顯示幕之類的問題則很少有人注意,消費者不會把殼拆開作這種對比與測試,又何況,拆過的機子,廠家便不再保修了。
退一步說,消費者即使想到拿兩款手機進行比較鑒別,基本上也都是把眼光投向同一價格檔次,很少拿兩款價格相差上千元的手機進行比較,更不會有人去考慮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手機價格差別如此之大。
不過也有手機廠商認為這是“一個願打,一個願挨”,實行的是明碼標價,不存在價格欺詐。
另有觀點認為,廠商價格定位自有理由,賣點不同自然價位有別。針對特定消費者群如年輕女性白領或者商務用戶所設計的細分手機產品,高價位元有時反而更能激起購買欲望,強勁的經濟實力有可能使他們不怎麼計較價格,看重的往往是手機體現出來的品位,這時候的低成本、高價位也可以被理解與接受。
來源:《廣州日報》
還是全天下的手機都一般黑啊.....
hi-fi鈴聲和16和絃鈴聲是同一回事?
256色螢幕虛報4096色螢幕照樣能把消費者耍得團團轉?
天啊....
-------------------------------------------------------------------------------------------------------------------------
http://it.scol.com.cn/smsh/20030715/2003715141835.htm
手機驚爆價格黑洞 人為暴利成業內秘密 薛松 謝俊彬
◆儘管目前手機業的利潤一滑再滑,但暴利時代還遠沒有結束。
◆日前,一位行內人士對本報記者透露內情:給手機換一個殼或者多加一個沒什麼用處的功能,就比別人的價格多賣幾百元、上千元甚至高一倍。
◆記者經過調查發現,這樣的現象在行業內很普遍,只不過這個敏感的話題大家都儘量避免涉及,實際上是心照不宣。
如此黑洞
同質手機價差1500元
日前,記者收到一份署名為“一名普通的手機消費者”的電子郵件,其內容是關於兩款國產知名手機的測評報告。這位消費者拆開了這兩款手機的外殼,發現二者使用了基本相同的主板,甚至其印刷線路板的版本號也一模一樣,而市場價格卻相差一倍!
他認為,主板基本相同,也就決定了兩款手機的功能也基本相同,比如這兩款機的功能表甚至一級功能表、二級功能表都完全相同,不同的只是外觀和一些可有可無的功能。還比如B手機主推的短信附加功能又幾乎是所有支持中文短信手機均可實現的基本功能,該功能只不過起了一個類似快捷方式的作用。報告中還提到,B手機的H I-FI鈴聲,其實也是與A手機的十六和絃鈴聲是一回事。二者不但手機功能上有90%的雷同度,影響成本的另一重要方面,兩者的顯示幕與顯示電路也幾乎完全一樣。
然而,就是這樣兩款充滿同質色彩的產品,價格卻相去甚遠,兩者的市場零售價分別為約1400元和2980元。
在記者的廣泛瞭解中,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手機經銷商向記者表示,這樣的現象在行業內很普遍,包括洋品牌在內的國內許多款手機都是共用一個主板,只不過換一個殼就可以多賣幾百元上千元,或者多加一個沒什麼用處的功能就比別人的價格高一倍,只是消費者不知道而已。
原因
人為暴利成業內秘密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國內零售巨頭中域電訊業務中心總經理姜傑說,這裏面也有客觀原因存在,比如大家購買的是同一家公司的設計方案,但不同廠家購買的價格可能不同;另外,材料市場、訂貨時間、產量大小等因素也會導致“機同價不同”。
但更多的廠家採取的是“人為暴利”和“高價策略”,這些價格“高得太離譜”。某行內人士對記者分析,首先,一些廠家本身採取的就是短期策略,而並非作為長期的主打產品來推廣,所以上市時故意將產品定價偏高,其目的就是想賺一把就走。
即便是作為主打產品,故意將上市價格定得很高,實際上是為將來的大規模降價做準備。薑傑分析,國產手機一般都是這樣的操作手法,一般在新品上市兩三個月後,價格就會狂降,以刺激購買,而半年後則乾脆清盤甩貨。還有一些是打擊競爭對手的做法,比如某廠家估計到競爭對手也會推出一款類似機型,便搶在對方出來之前降價清貨,造成市場上同類產品價差懸殊。
薑傑還分析,另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國產手機如今雖然取得50%以上的市場份額,但庫存量也很大,特別是非典時期銷售受阻,大多廠家只有壓縮產量,比如某手機這個月的產量預計只有上個月的一半,上市價格自然定得很高。還有,在上半年收入任務都沒有完成的嚴峻形勢下,大多手機廠家希望利用高價來維持收入空間。
危害
助長貼牌之風
憑空多出一千多元,消費者會那麼輕易接受嗎?一些業內人士還透露國產手機維持這種高價策略的手法,一是靠廣告來吸引消費者的眼球,這種高價隱蔽性很強,大多以某個功能或特定群體為訴求點,與成本並無多大關係,所謂的成本不過是廣告成本。二是欺瞞手段,比如把256色說成4096色,消費者也沒辦法檢測。
不過,這種高價策略不過是急功近利的行為,對國內手機業的發展有害無利,反而助長貼牌之風。
一位元不願透露姓名的手機代理商說,目前,別說晶片級的技術完全受制于國外廠商,就是連中間的軟體技術層也沒幾個國產廠商能自主開發,完全“拿來主義”的後果就是:出現同一機型在國內出現多家“模仿秀”的笑話。其實,國產手機高價炒作的大多是外觀或可有可無的功能,如果好銷又會迅速換一個外觀,這就是一些國產廠家所強調的“反應速度”,這樣會使更多廠家追求外觀變化,而不是功能提升,永遠掌握不了技術。
這種高價策略也增加了渠道的風險,引發渠道混亂,特別是害苦了一些省級包銷商,廠家一方面拼命往渠道壓貨,一方面大量複製類似機型,渠道商不但資金被套住,利潤也大大縮水,甚至有一些賺一把就走的廠家,將庫存和售後服務甩給了代理商。
引發爭議
消費者是否被欺騙?
有業內人士認為,無論手機的外觀設計多麼優美,如果功能非常接近、成本差異很小,價格差額如此之大就有些說不過去了。尤其消費者很少瞭解這種行業內部的生產特點與價格形成的內幕,在此情況下,廠商侵犯了消費者的知情權。
據瞭解,除了價格因素之外,手機外觀設計對大多數消費者購機起了很大的決定作用,至於主板或者顯示幕之類的問題則很少有人注意,消費者不會把殼拆開作這種對比與測試,又何況,拆過的機子,廠家便不再保修了。
退一步說,消費者即使想到拿兩款手機進行比較鑒別,基本上也都是把眼光投向同一價格檔次,很少拿兩款價格相差上千元的手機進行比較,更不會有人去考慮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手機價格差別如此之大。
不過也有手機廠商認為這是“一個願打,一個願挨”,實行的是明碼標價,不存在價格欺詐。
另有觀點認為,廠商價格定位自有理由,賣點不同自然價位有別。針對特定消費者群如年輕女性白領或者商務用戶所設計的細分手機產品,高價位元有時反而更能激起購買欲望,強勁的經濟實力有可能使他們不怎麼計較價格,看重的往往是手機體現出來的品位,這時候的低成本、高價位也可以被理解與接受。
來源:《廣州日報》
不懂 於 2015-05-25 08:05:38 修改文章內容

商業贊助
發文數:1發表時間:2025-08-06 01:02:24

發文數:670
發表時間:2003-11-21 05:42:00
發表時間:2003-11-21 05:42:00
http://big5.duba.net/c/2003/07/25/85521.shtml
手機廠商頻出新品黑幕:價格暴利痛宰消費者
◆本版7月8日刊登的《手機驚爆價格黑洞》一文揭露:同款手機隻因外觀不同竟然價差千元,從而拉開了揭露手機價格黑洞的序幕。
◆最近,信息產業部電信管理局公布的一組數據頗令人玩味:2002年國內共核發手機
進網許可證404張,是2001年的2.16倍,而今年上半年,核發的進網許可證高達312張,一張進網許可證背後就是一款新機上市。
◆我們不禁要問:國內市場真的需要這麼多款新機嗎?廠家如此熱衷於推新機背後的真正意圖是什麼?
借新機“痛宰”消費者
一方面手機生產者的陣容在急劇擴大,另一方面在技術的引領下,如今的手機更新換代確實加快,這都是新機大量面市的客觀原因。但是,更多原因在於手機廠商為爭奪高額的回報,不斷地推出新的款式,以高價進入市場,挖掘新款手機的“第一桶金”。
新機淪為廠家和商家“炒機”的工具,是由來已久的事情,但這種浮誇風氣有愈演愈烈之勢。其實,新機在剛上市的時候一般產量有限,廠家想賣個好價錢也情有可原,可現在的狀況是,廠家借大量推出所謂新機來“痛宰”消費者已成為習慣,采購成本不到千元卻標價三千多元出售的手機比比皆是。
新機大量面市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將閑置的入網許可證出售給借牌生產的廠商,這在業內已是公開的秘密,不少手機廠商往往虛報產量獲取大量空閑的入網許可證,以牟取暴利,這已經成為有牌手機廠商兌現其手機牌照價值的一個重要途徑,某行業人士估計,借牌生產的新機已占到全部新機的三分之一以上。
新機到底新在哪裡?
與舊款機型相比,目前市面上的部分新機無非是增加某些功能和改變外觀。就功能而言,如果增加內置攝像頭、4096色以上彩屏和彩信等含金量較高的功能,加價上千元還情有可原,但一些隻不過預留了外置攝像頭端口,或憑借一些“直撥I P”、“短信密碼”等並不占據多大成本的功能,卻賣出與內置攝像頭同樣的天價,那就是牟取暴利。
爭議較大的就是外觀的改變,但外觀設計到底值多少錢?廠家各有各的道理,甚至有廠商認為“現在的手機就賣外觀,貴得離譜也不為過”。某行內人士告訴記者,國產手機的工業設計大多由國外的專業設計公司來做,一款新機的設計成本最多不過20萬美元,就產量10萬臺的新機而言,單機的設計成本不過20元人民幣。
有的還解釋為外殼的材料成本較高。在一次某國產手機的采購大會上,中電賽龍總裁孫景春對記者說:包括主板在內的設計平臺確定了,80%的成本就確定了,隻有20%的成本在材料采購上。有一點可以相信,那些功能方面缺乏創新的手機產品,無論其工業設計如何精美,也不會在市場長久存在。
不過是組裝和貼牌
某國外品牌手機有關人士告訴記者,一款新機從研發、生產到推向市場,這個周期一般要9個月以上,而國內手機廠家大多隻需2~3個月就一下子冒出多款新機,實在令人喫驚。
其實這也不是什麼秘密,在新機的出爐過程中,國產手機充當的不過是組裝和貼上標簽的角色,所謂的新機不過是多了個型號而已,如今有的國產手機動則就一口氣推出8款甚至15款新機,並且號稱自主研發,夏新副總裁黃愛平說,以國產手機的實力,平均一個月推出1款新機其實就不錯了。
後果
無暇顧及售後服務
新機蜂擁上市帶來的後果是:以前一款主力新機上市每月能賣到八九萬臺,目前能賣到1萬臺就歡喜得不得了。還有就是新機的生命周期也大大縮短,以前一款新機的“高價周期”能維持三個月,可如今,上市不到一個月的手機就要急忙宣布大幅降價。
有人把這歸結為“一個願打、一個願挨”,廠家通過新機牟取暴利也是市場經濟選擇的結果。信息產業部電信管理局指出,為了搶占市場而倉促推出新機型、得到進網許可證後不再重視手機質量者絕非個別,致使有關手機的投訴率居高不下。當手機生產商不計成本投放廣告、建設渠道時,過度的投入使得他們無暇顧及售後服務建設。
貼牌“轉手買賣”風險很大
盡管國產品牌手機目前已搶占50%以上的市場份額,但隨之而來的是:國產手機返修率逐日攀升,來自廣東某零售商的數據表明,某些國產品牌手機的返修率甚至高達50%,按我國有關規定,電子產品的標準故障率本應低於3%,這也是市場經濟的選擇結果嗎?
中電賽龍總裁孫景春說,國產手機這種貼牌的“轉手買賣”,賺上幾十元和上百元的提成費,其實風險很大,占用大量資金(元器件、整件的庫存)不說,還有銷售本身的費用以及質量控制。韓國公司因此死了很多,國內公司也逃脫不了這種命運。
手機廠商頻出新品黑幕:價格暴利痛宰消費者
◆本版7月8日刊登的《手機驚爆價格黑洞》一文揭露:同款手機隻因外觀不同竟然價差千元,從而拉開了揭露手機價格黑洞的序幕。
◆最近,信息產業部電信管理局公布的一組數據頗令人玩味:2002年國內共核發手機
進網許可證404張,是2001年的2.16倍,而今年上半年,核發的進網許可證高達312張,一張進網許可證背後就是一款新機上市。
◆我們不禁要問:國內市場真的需要這麼多款新機嗎?廠家如此熱衷於推新機背後的真正意圖是什麼?
借新機“痛宰”消費者
一方面手機生產者的陣容在急劇擴大,另一方面在技術的引領下,如今的手機更新換代確實加快,這都是新機大量面市的客觀原因。但是,更多原因在於手機廠商為爭奪高額的回報,不斷地推出新的款式,以高價進入市場,挖掘新款手機的“第一桶金”。
新機淪為廠家和商家“炒機”的工具,是由來已久的事情,但這種浮誇風氣有愈演愈烈之勢。其實,新機在剛上市的時候一般產量有限,廠家想賣個好價錢也情有可原,可現在的狀況是,廠家借大量推出所謂新機來“痛宰”消費者已成為習慣,采購成本不到千元卻標價三千多元出售的手機比比皆是。
新機大量面市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將閑置的入網許可證出售給借牌生產的廠商,這在業內已是公開的秘密,不少手機廠商往往虛報產量獲取大量空閑的入網許可證,以牟取暴利,這已經成為有牌手機廠商兌現其手機牌照價值的一個重要途徑,某行業人士估計,借牌生產的新機已占到全部新機的三分之一以上。
新機到底新在哪裡?
與舊款機型相比,目前市面上的部分新機無非是增加某些功能和改變外觀。就功能而言,如果增加內置攝像頭、4096色以上彩屏和彩信等含金量較高的功能,加價上千元還情有可原,但一些隻不過預留了外置攝像頭端口,或憑借一些“直撥I P”、“短信密碼”等並不占據多大成本的功能,卻賣出與內置攝像頭同樣的天價,那就是牟取暴利。
爭議較大的就是外觀的改變,但外觀設計到底值多少錢?廠家各有各的道理,甚至有廠商認為“現在的手機就賣外觀,貴得離譜也不為過”。某行內人士告訴記者,國產手機的工業設計大多由國外的專業設計公司來做,一款新機的設計成本最多不過20萬美元,就產量10萬臺的新機而言,單機的設計成本不過20元人民幣。
有的還解釋為外殼的材料成本較高。在一次某國產手機的采購大會上,中電賽龍總裁孫景春對記者說:包括主板在內的設計平臺確定了,80%的成本就確定了,隻有20%的成本在材料采購上。有一點可以相信,那些功能方面缺乏創新的手機產品,無論其工業設計如何精美,也不會在市場長久存在。
不過是組裝和貼牌
某國外品牌手機有關人士告訴記者,一款新機從研發、生產到推向市場,這個周期一般要9個月以上,而國內手機廠家大多隻需2~3個月就一下子冒出多款新機,實在令人喫驚。
其實這也不是什麼秘密,在新機的出爐過程中,國產手機充當的不過是組裝和貼上標簽的角色,所謂的新機不過是多了個型號而已,如今有的國產手機動則就一口氣推出8款甚至15款新機,並且號稱自主研發,夏新副總裁黃愛平說,以國產手機的實力,平均一個月推出1款新機其實就不錯了。
後果
無暇顧及售後服務
新機蜂擁上市帶來的後果是:以前一款主力新機上市每月能賣到八九萬臺,目前能賣到1萬臺就歡喜得不得了。還有就是新機的生命周期也大大縮短,以前一款新機的“高價周期”能維持三個月,可如今,上市不到一個月的手機就要急忙宣布大幅降價。
有人把這歸結為“一個願打、一個願挨”,廠家通過新機牟取暴利也是市場經濟選擇的結果。信息產業部電信管理局指出,為了搶占市場而倉促推出新機型、得到進網許可證後不再重視手機質量者絕非個別,致使有關手機的投訴率居高不下。當手機生產商不計成本投放廣告、建設渠道時,過度的投入使得他們無暇顧及售後服務建設。
貼牌“轉手買賣”風險很大
盡管國產品牌手機目前已搶占50%以上的市場份額,但隨之而來的是:國產手機返修率逐日攀升,來自廣東某零售商的數據表明,某些國產品牌手機的返修率甚至高達50%,按我國有關規定,電子產品的標準故障率本應低於3%,這也是市場經濟的選擇結果嗎?
中電賽龍總裁孫景春說,國產手機這種貼牌的“轉手買賣”,賺上幾十元和上百元的提成費,其實風險很大,占用大量資金(元器件、整件的庫存)不說,還有銷售本身的費用以及質量控制。韓國公司因此死了很多,國內公司也逃脫不了這種命運。
不懂 於 2003-11-21 05:42:00 修改文章內容

發文數:670
發表時間:2003-11-21 06:04:00
發表時間:2003-11-21 06:04:00
http://news.163.com/editor/030228/030228_646052.html
手機暴利與高投訴率的“悖論”
2003年02月28日21:38:49
今年初,北京市工商局公佈的統計數位顯示,2002年手機名列各類投訴之首,成為最“熱門”的投訴焦點;而中國消費者協會公佈的數位顯示,2002年各類消費者投訴統計中,手機投訴排名第二。種種跡象表明,手機售後服務已經成為消費者最關心的話題。
而另有報導指出,手機業是國內最可能存在暴利的行業之一。
暴利的手機行業
一位業內人士坦言,比如某知名品牌的某一型號手機,其代工商為臺灣某公司,OEM價格為55美元,而在國內市場上的零售價則高達1700元(約合210美元)以上。3倍以上的價格差,有理由讓我們相信手機暴利現象的存在。
資訊產業部2002年12月的通信指標摘要表顯示,中國移動電話用戶已經達到2億6千萬,考慮到一機多號可能,中國至少已經消化了上億部手機,這個龐大的市場再加上暴利,構成了一個更龐大的想像空間。
隨之而來的就是手機行業的鋪張浪費現象嚴重。手機生產商的員工收入遠遠高於一般行業,甚至要超過以前排名第一位的電信設備製造業(運營商)員工。
在選擇營銷手段時,手機生產商也是最不計成本。2002年末,各知名手機生產商紛紛在中央電視臺黃金時段播放手機廣告。某國外知名品牌甚至播出了長達一分鐘的手機廣告,這在中央電視臺幾乎絕無僅有。終端用戶被眼花繚亂的手機廣告長時間地轟炸,真正的市場推動效果就不得而知了。
如同2000年網路業熱潮時,北京市大小街道的路牌廣告紛紛被網路公司搶走一樣,如今的北京街頭,手機廣告成了一條亮麗的時尚風景線。各路手機生產商紛紛“搶購”大腕明星作形象代言人,手機熱潮比之網路熱潮,有過之而無不及。
與網路熱潮不同的是,當時的網路公司更善於講將來的故事,而手機廣告有著其現實的利益支撐。在即得利益的驅使下,巨額的廣告投入就不足為奇了。當然,這些巨額的廣告投入必然會轉嫁到最終用戶身上。
與此相輔的便是手機生產商對銷售渠道建設的投入力度很大。幾乎在一夜之間,巨額的渠道投入為手機生產商鋪出了到達終端用戶的通路。各手機生產商為爭奪用戶,紛紛想盡辦法打造“黃金”渠道。某國內知名電信企業涉足手機行業僅僅幾個月時間,便在韓國代工商的幫助下拿出了自己的貼牌手機。當然,這款手機幾乎沒有流入流通渠道進行零售,而是通過電信運營商贈送給終端用戶,以及集團採購的方式達到了銷售目的;聯通在力推CDMA未果的情況下,不得不進行預交話費贈手機的優惠活動;在爭奪渠道通行證的戰爭中,手機生產商紛紛打起了移動運營商的主意。尤其一些國內品牌,因為不具備雄厚的資金實力以及沒有現成的銷售渠道,因此在中小城市與當地的移動運營商合作,進行近似區域壟斷性質的銷售,國內不少知名手機品牌就是靠這種手段迅速強大起來。而如此的渠道建設結果,就是耗費了巨額資金。因為員工、廣告、渠道商以及手機生產商多方分配利益,手機行業的暴利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難以啟齒的維修服務
手機行業的暴利,使得一批手機生產商得以迅速致富,並強大起來,此時,這些暴發戶們固有的根本矛盾也暴露出來。
當手機生產商不計成本投放廣告、建設渠道時,過度的投入使得他們無瑕顧及售後服務建設。巨大的手機銷售量和全國少得可憐的手機維修服務網點之間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電子產品的標準故障率本應低於3%,但幾乎包括國內、國外的所有品牌手機的返修率均高於這個比例。某國際知名品牌的一款手機返修率甚至高達50%;某國內品牌的某款手機因為質量問題返修率奇高,用戶手機出現質量問題前去維修時,維修人員甚至不問原因即為其更換新手機,以達到息事寧人的目的。
巨大的手機銷售量和居高不下的返修率,以及縮水的售後服務網點建設,造成了手機投訴率居高不下的事實。
王先生是中關村一家高科技公司的員工,他在家鄉的親戚買了一部三星SGH-T108手機,使用時發現這部手機的信號極弱,甚至經常沒有信號,而本地根本沒有三星手機的維修服務站。如果要維修,按照廠商的說法,用戶必須到就近的大城市,而來回的路費是一筆不小的開支。最後,這部手機被寄往王先生處,由他找到北京的維修站維修,才得以處理。類似的例子在中小城市比比皆是,大量的手機用戶在購買手機後得不到正常的售後服務,所謂的售後服務承諾幾乎變成一紙空文。
售後服務網點的數量不足帶來了壓力。有的售後服務中心甚至僅有幾名工作人員,每天卻要面對幾百名用戶、多種型號手機的售後服務需求,在考驗用戶耐心的同時,也考驗了售後服務工作人員的耐心。弱勢的消費者雖然得到了“手機三包”規定的保護,在一定程度上有了法律依據,但面對手機生產商時,仍然是弱勢群體。常見的問題,諸如手機維修時間過長、個別售後服務網點私自收取本不應該收取的維修費用、手機出現質量問題時有關方面互相推諉扯皮、手機質量問題得不到完善的解決等矛盾紛紛暴露,因此引發了消費者借助第三方力量進行投訴、申訴。
與2002年接連不斷的數碼產品召回事件相比,手機出現質量問題時,被召回的可能性幾乎為零,大多數問題僅以為用戶更換手機為解決辦法。諸如產品出現問題不管緣由即刻更換等,手機生產商對消費者個體不尊重的處理,必將引發消費者的不滿。
“手機三包”規定的出臺,遠遠不如“電腦三包”規定的出臺影響深遠。電腦這一特殊的產品,因為其故障的難以確定性,決定了其在早期銷售時,就深刻地認識到了售後服務的重要性,也因此,在“電腦三包”規定出臺之前,電腦整機以及配件的售後服務工作就已經比較完備。“30天包換”、“一年保修”等宣傳詞在電腦產品行業已經不是新鮮事兒,但在手機行業,卻成了全行業的禁忌。一位元在電信製造企業工作的孟小姐新購買了一部國產手機,使用僅15天即發現液晶屏不再顯示,但送檢時已經過了包換期限,這部手機只能一修再修,換了三次顯示幕才算了事。
暴利之下高速發展的手機行業,與其高返修率以及低劣的售後服務質量,形成了一個鮮明的對比。面對這樣的矛盾重重,消費者怎能不矛盾?
手機暴利與高投訴率的“悖論”
2003年02月28日21:38:49
今年初,北京市工商局公佈的統計數位顯示,2002年手機名列各類投訴之首,成為最“熱門”的投訴焦點;而中國消費者協會公佈的數位顯示,2002年各類消費者投訴統計中,手機投訴排名第二。種種跡象表明,手機售後服務已經成為消費者最關心的話題。
而另有報導指出,手機業是國內最可能存在暴利的行業之一。
暴利的手機行業
一位業內人士坦言,比如某知名品牌的某一型號手機,其代工商為臺灣某公司,OEM價格為55美元,而在國內市場上的零售價則高達1700元(約合210美元)以上。3倍以上的價格差,有理由讓我們相信手機暴利現象的存在。
資訊產業部2002年12月的通信指標摘要表顯示,中國移動電話用戶已經達到2億6千萬,考慮到一機多號可能,中國至少已經消化了上億部手機,這個龐大的市場再加上暴利,構成了一個更龐大的想像空間。
隨之而來的就是手機行業的鋪張浪費現象嚴重。手機生產商的員工收入遠遠高於一般行業,甚至要超過以前排名第一位的電信設備製造業(運營商)員工。
在選擇營銷手段時,手機生產商也是最不計成本。2002年末,各知名手機生產商紛紛在中央電視臺黃金時段播放手機廣告。某國外知名品牌甚至播出了長達一分鐘的手機廣告,這在中央電視臺幾乎絕無僅有。終端用戶被眼花繚亂的手機廣告長時間地轟炸,真正的市場推動效果就不得而知了。
如同2000年網路業熱潮時,北京市大小街道的路牌廣告紛紛被網路公司搶走一樣,如今的北京街頭,手機廣告成了一條亮麗的時尚風景線。各路手機生產商紛紛“搶購”大腕明星作形象代言人,手機熱潮比之網路熱潮,有過之而無不及。
與網路熱潮不同的是,當時的網路公司更善於講將來的故事,而手機廣告有著其現實的利益支撐。在即得利益的驅使下,巨額的廣告投入就不足為奇了。當然,這些巨額的廣告投入必然會轉嫁到最終用戶身上。
與此相輔的便是手機生產商對銷售渠道建設的投入力度很大。幾乎在一夜之間,巨額的渠道投入為手機生產商鋪出了到達終端用戶的通路。各手機生產商為爭奪用戶,紛紛想盡辦法打造“黃金”渠道。某國內知名電信企業涉足手機行業僅僅幾個月時間,便在韓國代工商的幫助下拿出了自己的貼牌手機。當然,這款手機幾乎沒有流入流通渠道進行零售,而是通過電信運營商贈送給終端用戶,以及集團採購的方式達到了銷售目的;聯通在力推CDMA未果的情況下,不得不進行預交話費贈手機的優惠活動;在爭奪渠道通行證的戰爭中,手機生產商紛紛打起了移動運營商的主意。尤其一些國內品牌,因為不具備雄厚的資金實力以及沒有現成的銷售渠道,因此在中小城市與當地的移動運營商合作,進行近似區域壟斷性質的銷售,國內不少知名手機品牌就是靠這種手段迅速強大起來。而如此的渠道建設結果,就是耗費了巨額資金。因為員工、廣告、渠道商以及手機生產商多方分配利益,手機行業的暴利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難以啟齒的維修服務
手機行業的暴利,使得一批手機生產商得以迅速致富,並強大起來,此時,這些暴發戶們固有的根本矛盾也暴露出來。
當手機生產商不計成本投放廣告、建設渠道時,過度的投入使得他們無瑕顧及售後服務建設。巨大的手機銷售量和全國少得可憐的手機維修服務網點之間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電子產品的標準故障率本應低於3%,但幾乎包括國內、國外的所有品牌手機的返修率均高於這個比例。某國際知名品牌的一款手機返修率甚至高達50%;某國內品牌的某款手機因為質量問題返修率奇高,用戶手機出現質量問題前去維修時,維修人員甚至不問原因即為其更換新手機,以達到息事寧人的目的。
巨大的手機銷售量和居高不下的返修率,以及縮水的售後服務網點建設,造成了手機投訴率居高不下的事實。
王先生是中關村一家高科技公司的員工,他在家鄉的親戚買了一部三星SGH-T108手機,使用時發現這部手機的信號極弱,甚至經常沒有信號,而本地根本沒有三星手機的維修服務站。如果要維修,按照廠商的說法,用戶必須到就近的大城市,而來回的路費是一筆不小的開支。最後,這部手機被寄往王先生處,由他找到北京的維修站維修,才得以處理。類似的例子在中小城市比比皆是,大量的手機用戶在購買手機後得不到正常的售後服務,所謂的售後服務承諾幾乎變成一紙空文。
售後服務網點的數量不足帶來了壓力。有的售後服務中心甚至僅有幾名工作人員,每天卻要面對幾百名用戶、多種型號手機的售後服務需求,在考驗用戶耐心的同時,也考驗了售後服務工作人員的耐心。弱勢的消費者雖然得到了“手機三包”規定的保護,在一定程度上有了法律依據,但面對手機生產商時,仍然是弱勢群體。常見的問題,諸如手機維修時間過長、個別售後服務網點私自收取本不應該收取的維修費用、手機出現質量問題時有關方面互相推諉扯皮、手機質量問題得不到完善的解決等矛盾紛紛暴露,因此引發了消費者借助第三方力量進行投訴、申訴。
與2002年接連不斷的數碼產品召回事件相比,手機出現質量問題時,被召回的可能性幾乎為零,大多數問題僅以為用戶更換手機為解決辦法。諸如產品出現問題不管緣由即刻更換等,手機生產商對消費者個體不尊重的處理,必將引發消費者的不滿。
“手機三包”規定的出臺,遠遠不如“電腦三包”規定的出臺影響深遠。電腦這一特殊的產品,因為其故障的難以確定性,決定了其在早期銷售時,就深刻地認識到了售後服務的重要性,也因此,在“電腦三包”規定出臺之前,電腦整機以及配件的售後服務工作就已經比較完備。“30天包換”、“一年保修”等宣傳詞在電腦產品行業已經不是新鮮事兒,但在手機行業,卻成了全行業的禁忌。一位元在電信製造企業工作的孟小姐新購買了一部國產手機,使用僅15天即發現液晶屏不再顯示,但送檢時已經過了包換期限,這部手機只能一修再修,換了三次顯示幕才算了事。
暴利之下高速發展的手機行業,與其高返修率以及低劣的售後服務質量,形成了一個鮮明的對比。面對這樣的矛盾重重,消費者怎能不矛盾?
不懂 於 2003-11-21 06:04:00 修改文章內容

發文數:670
發表時間:2003-11-21 06:34:00
發表時間:2003-11-21 06:34:00
http://www.qingdaonews.com/content/2003-11/14/content_2287002.htm
手機業拿二手貨當寶
青島新聞網 2003-11-14 07:41:09 青島早報
剛換上的"新模組"在手機螢幕上還有沒被抹去的舊簡訊顯示。
昨天,早報報導了《手機維修全是舊貨?》的消息後,遼寧路工商執法人員
展開調查發現,馬先生手機換新模組後上有"舊簡訊"的原因是維修人員在"搞鬼"
,執法人員責令維修商雙倍賠償馬先生的損失。
新模組是"二手貨"
昨天上午,工商執法人員將馬先生手機上的模組送到廠家鑒定,結果證實新
模組的確被人整修過。在事實面前,維修人員終於承認:"這模組是我們從二手機
上拆下來後送到維修廠裏整修過的,由於整修人員的疏忽,忘了將原先手機上儲存
的短訊息刪除掉,所以出現馬先生遇到的問題。"
模組翻新暴利驚人
執法人員調查時瞭解到,舊模組經過整修翻新後再賣給消費者,其中的暴利驚
人。據執法人員介紹,從二手機上拆除下的模組大約價值在40元左右,整修費需30
元左右,但被當作新模組再賣給消費者時,則暴漲到了300元。
馬先生獲賠660元
"這是典型的欺詐行為,我們將視這些’以舊翻新’的手機模組為假冒偽劣產品,
並將對維修商予以嚴厲查處。"執法人員按照《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規定,責令維
修商按照維修費雙倍的價格賠償馬先生660元錢,同時對維修商處以1萬元的罰款。
"二手機"渾身是寶
多名手機業內人士透露行業內的多種"門道"
"將模組’以舊翻新’是手機維修行業裏眾多’秘密’裏的一個。"昨天,多名從事手
機銷售、回收和維修行業的業內人士撥打早報熱線2888000,講述了業內不為人知的各
種"門道"。
"在別人眼中不值錢的二手機,在我們眼裏可渾身是寶。"一名姓李的業內人士向
記者透露,現在街頭上許多手機維修站點都立著"回收二手機"的牌子,一些不法商販
或將二手機換上新殼後當成新手機轉賣,或將二手機的顯示幕、模組拆除後,當新零
部件再賣給消費者。
"一部舊二手機價格在200元至500元之間,經過’以舊翻新’後,至少能帶來5至10倍
的利潤。"一名不願透露姓名的手機維修人員告訴記者,以一部彩屏手機為例,如果把
這部手機當作二手機賣掉,價格多在500元左右,但如果將這部手機的彩色顯示幕拆下
來經過"處理"後再當作新彩屏賣給消費者,價格至少1000元。
昨天,記者為此諮詢了我市幾家大的手機維修商,他們告訴記者,手機零部件"以
舊翻新"的情況的確存在,但他們在銷售"以舊翻新"的零部件時,一般會向消費者解釋
清楚。
手機業拿二手貨當寶
青島新聞網 2003-11-14 07:41:09 青島早報
剛換上的"新模組"在手機螢幕上還有沒被抹去的舊簡訊顯示。
昨天,早報報導了《手機維修全是舊貨?》的消息後,遼寧路工商執法人員
展開調查發現,馬先生手機換新模組後上有"舊簡訊"的原因是維修人員在"搞鬼"
,執法人員責令維修商雙倍賠償馬先生的損失。
新模組是"二手貨"
昨天上午,工商執法人員將馬先生手機上的模組送到廠家鑒定,結果證實新
模組的確被人整修過。在事實面前,維修人員終於承認:"這模組是我們從二手機
上拆下來後送到維修廠裏整修過的,由於整修人員的疏忽,忘了將原先手機上儲存
的短訊息刪除掉,所以出現馬先生遇到的問題。"
模組翻新暴利驚人
執法人員調查時瞭解到,舊模組經過整修翻新後再賣給消費者,其中的暴利驚
人。據執法人員介紹,從二手機上拆除下的模組大約價值在40元左右,整修費需30
元左右,但被當作新模組再賣給消費者時,則暴漲到了300元。
馬先生獲賠660元
"這是典型的欺詐行為,我們將視這些’以舊翻新’的手機模組為假冒偽劣產品,
並將對維修商予以嚴厲查處。"執法人員按照《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規定,責令維
修商按照維修費雙倍的價格賠償馬先生660元錢,同時對維修商處以1萬元的罰款。
"二手機"渾身是寶
多名手機業內人士透露行業內的多種"門道"
"將模組’以舊翻新’是手機維修行業裏眾多’秘密’裏的一個。"昨天,多名從事手
機銷售、回收和維修行業的業內人士撥打早報熱線2888000,講述了業內不為人知的各
種"門道"。
"在別人眼中不值錢的二手機,在我們眼裏可渾身是寶。"一名姓李的業內人士向
記者透露,現在街頭上許多手機維修站點都立著"回收二手機"的牌子,一些不法商販
或將二手機換上新殼後當成新手機轉賣,或將二手機的顯示幕、模組拆除後,當新零
部件再賣給消費者。
"一部舊二手機價格在200元至500元之間,經過’以舊翻新’後,至少能帶來5至10倍
的利潤。"一名不願透露姓名的手機維修人員告訴記者,以一部彩屏手機為例,如果把
這部手機當作二手機賣掉,價格多在500元左右,但如果將這部手機的彩色顯示幕拆下
來經過"處理"後再當作新彩屏賣給消費者,價格至少1000元。
昨天,記者為此諮詢了我市幾家大的手機維修商,他們告訴記者,手機零部件"以
舊翻新"的情況的確存在,但他們在銷售"以舊翻新"的零部件時,一般會向消費者解釋
清楚。
不懂 於 2003-11-21 06:34:00 修改文章內容

發文數:21569
發表時間:2003-11-23 21:27:00
發表時間:2003-11-23 21:27:00
消費者須時時吸收手機資訊新知!才不會被騙◎

HOOK 於 2003-11-23 21:27:00 修改文章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