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法國、紐西蘭等五位國際食品安全專家今天表示,分析許多被三聚氰胺污染食品樣本後,他們認為2.5 ppm(濃度百萬分之二點五)是判定食品中的三聚氰胺含量是否人工摻偽的適當標準;先進國家已使用紅外線檢測食品中的蛋白質含量,避免業者摻偽欺騙檢驗儀器。
衛生署今、明兩天在台北市福華飯店召開「三聚氰胺食品污染管制措施國際專家會議」,邀請來自法國、紐西蘭、澳洲、比利時的五位食品安全、檢驗專家來台,與國內食品營養、毒物、毒理專家學者交換意見,了解當前國際社會對三聚氰胺食品污染事件的看法及制定管制標準的依據。
全程與會的海洋大學食品科學系教授孫寶年接受媒體訪問表示,與會的國際專家都同意,發生食品安全事件時,保護國民健康─特別是嬰兒與母親的健康是最重要的,但源頭管制、建立食品履歷,比在實驗室查驗市售食品更重要。先從源頭檢查食品是否被人工摻偽,發現被摻偽後,藉由食品履歷追出問題食品。
至於三聚氰胺食品污染管制標準應如何制定?孫寶年說,法、紐、澳專家都表示,實際檢驗過許多被三聚氰胺污染的食品樣本後,2.5ppm是檢驗食品是否被人工摻入三聚氰胺的適當標準,只要食品中三聚氰胺含量被檢出超過2.5ppm,就可判定是人工摻偽,但他們也說,三聚氰胺的環境污染背景值須再進一步建立。
食品摻入三聚氰胺的主要目的,是為欺騙以檢測氮含量推定食品蛋白質含量的「凱氏檢驗法」;孫寶年說,澳洲專家會中表示,許多先進國家都已採用紅外線檢測法檢驗食品的蛋白質含量,實證發現可檢驗出食品中蛋白質被人工摻偽情形。法國專家說,法國研究發現三聚氰胺對人體的毒性與肉毒桿菌及食入大量的鹽相當。
孫寶年強調,與會的國際專家並未評論台灣檢驗食品三聚氰胺污染的方式是否過於嚴苛,只是單純陳述目前各國對三聚氰胺食品污染的研究發現並交換意見。